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中國最早從事雜訊與振動控制的研究機構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批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截止到2011年,研究所擁有國家環保部的國家環境保護城市雜訊與振動控制工程中心、與中科院共建的雜訊振動控制技術實驗室、北京市環境雜訊與振動控制工程中心等,國家津貼專家4人,研究員1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40人,國內知名專家24人,獲國家科技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7項,並擁有國內先進的雜訊振動測試設備1000多台(套),資產總額達8000萬元以上。
北京市勞保所積極投身於中國的城市公共安全技術領域,成立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險源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危險化學品應急技術中心、北京市環境雜訊與振動控制技術中心、北京人居室內環境檢測中心等,在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學品的評價、監測技術、預防控制技術及應急防護技術,重大危險源監控技術、危險源辨識、定量和半定量安全評價技術、公共場所危險源辨識與人員疏散計算機模擬技術、突發事故應急救援技術研究及用品的研發、危險作業場所和環境中職業暴露評價技術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科技部“科技奧運專項”——化學品相關緊急事故處理及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研究和北京市重點科技計劃大型場館人員疏散模擬模擬和應急預案、城市地鐵安全及其計算機模擬模擬研究等多項攻關科研項目,部分項目已取得成果並在實際中得到了應用。
勞保所注重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參與技術和信息交流。目前,已經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格林威治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內外多所著名大學、科研機構開展了長期緊密的合作和技術交流,為勞保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平台。
研究所完成了多項國家和北京市科研項目,包括國家汽車加速雜訊標準的制定工作、國家環境振動標準的制定工作、北京站-西客站地下直徑線振動對地上環境影響研究、東直門-首都機場高速鐵路雜訊振動環境影響研究、地鐵10號線(二期)項目雜訊和振動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東風汽車公司重卡降噪研究項目、上海大眾汽車空濾CAE降噪技術項目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受到社會各界和上級主管單位的一致好評。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室成立於2007年4月,主要研究方向以城市公共安全為主,涵蓋城市應急管理和風險管理、人群密集區域(封閉空間和開放空間)的人群風險管理及長短時預測預警、企(事)業組織安全管理平台與體系構建、社區安全等研究領域。
在密集人群管理方面,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室從個體心理、群體行為、管理決策三個層次展開安全領域的科學研究,以基層實際需求為核心,將先進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服務於我國的公共安全。通過五年的探索及積累,研究室創造性地將視頻智能分析、數據挖掘、風險預警等技術引入密集人群安全管理,率先研發完成國內首個“人群聚集風險預警系統”,並陸續在西單、大柵欄、什剎海、天安門等重要場所推廣應用,並形成了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密集人群安全管理全面解決方案。
在安全管理平台與體系構建方面,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室以“實現安全”為目標,以易用、快速、實效為核心,綜合社會實際需求,提出以計算機網路技術、物聯網技術、通訊技術、快速響應技術等為基礎,為用戶建立起安全管理的綜合運行平台,進一步實現公共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實用化,以促進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在有效的科學實驗與研究的基礎上,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室始終致力於將科學技術應用於社會實踐中,努力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以科技產業化與市場化為目標,為社會提供公共安全管理諮詢、技術支持、管理平台等服務與產品,致力於成為用戶在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助手,用戶也將能夠使用最可靠、最先進的城市安全管理平台。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於2013年獲得二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資質,2015年6月成為首批北京市安全生產資格考試點。
北京市勞保所培訓中心位於丰台區馬家堡西路。緊鄰地鐵,交通便捷。4號線、10號線角門西站G口樓上二層即到。自2010年以來,我們已經累計舉辦近200期各類安全生產培訓班,憑藉雄厚的教師隊伍,齊全、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良的學習環境,開展了高質量、嚴要求的安全生產培訓。至今已累計培訓學員幾萬人,其中包含有生產經營單位法人、管理人員以及從事一線作業的員工。
培訓中心主要為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服務,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為預防、控制和消除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升首都安全生產水平,職業健康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安全》雜誌
《安全》雜誌1980年創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2-3631;國內統一刊號:CN11-2411/X)是由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和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技期刊。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本刊內容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安全生產與勞動保護、人居環境、環境影響評價、職業衛生等領域內的安全科學技術及應用。
本刊秉承科學人“求真、創新、探索”的精神,從科學的角度密切關注現代安全科學。以“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安全文化為視角宣傳安全科學、傳播安全文化、啟迪人們的安全意識、規範人們的安全行為”為辦刊宗旨,是一本集指導性、資料性、服務性於一體的科學技術期刊。
主要欄目:安全論壇;安全科學技術;專項研究;特別關注;案例分析;風險評估;體系認證;標準解讀;消防安全;校園安全;社區安全;科普園地;安全科技動態;法律法規;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欄及信息快遞。
1.李文宜
1903年出生於湖北武漢。1955年至1959年擔任勞保所所長。
1924年畢業於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民主和婦女解放運動。1945年被選為民盟中央委員兼婦女委員會副主任。是民盟第一、二、三屆常委,第四、五屆副主席。1949年9月被選為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代表,並被選為第三、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秘書長。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勞動部辦公廳副主任、勞動保護司副司長等職以及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婦聯第一屆常委、歐美同學會副會長。1997年5月逝世。
2.邸作之
1914年出生於河北深澤。1959年至1969年兼任勞保所所長。
1937年初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先後擔任定南縣縣長、天津北辰區區長、南京勞動局局長。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諸多戰役。解放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勞動部勞動保護司副司長、代司長、勞動部勞力局顧問、兼任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1993年4月逝世。
3.黎禮貴
出生於河北深澤。解放前參加過大同戰役等民主解放運動。1970年至1978年擔任勞保所革命領導小組組長。后調任勞動部鍋爐監察局副局長。現已去世。
4.趙明
1920年出生於河北無極縣。1960年起擔任勞保所副所長,1978年8月至1983年任勞保所所長。
曾就讀於華北聯大文藝學院。1937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先後擔任河北無極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晉察冀日報社印刷廠秘書、太原市委、山西省委秘書。1953年在全總幹校蘇聯專家授課的勞動保護研究班進修,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政策研究室副組長、勞動保護展覽館館長等職。
5.車榮鈁
高級工程師,1930年出生於浙江鎮海。1983年12月至1989年擔任勞保所所長。
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畢業,1953~1954年赴蘇聯考察學習。解放前任漢口中國國貨公司會計,解放后歷任全國總工會、勞動保護展覽館、勞動部勞保所幹部、北京市勞保所所長。並擔任中國勞動保護科技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北京科學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獲多項省部級榮譽證書,在全國和地方學術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14篇,合作出版譯著5本,編輯教材兩本。
6.黃崇藝
研究員,1934年出生於江西都昌,1989年至1991年擔任勞保所所長。
蘭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畢業。1984年由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調入勞保所,主要從事以化學感測器研究為基礎的職業安全和環境保護監測儀器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譯文14篇,共取得通過各級鑒定的科技成果16項。獲北京市和勞動部科技獎多項,編製國家標準多項。
7.劉蓮香
高級工程師,1940年出生於天津,1992年至1994年4月擔任勞保所所長。南開大學動物學畢業,享受北京市政府特貼。北京宣武區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環境保護和個體防護研究及科技管理工作。先後主持和作為骨幹完成了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北京市、民航總局、國家標準局等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多項。主持編製國家標準多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8.丁輝
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61年出生於北京,1994年至2004年7月擔任勞保所所長。
清華大學電子學系畢業。1987年獲得安全技術與工程學碩士學位。曾先後在丹麥技術大學做訪問學者、英國華威大學進修。現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城市區域風險評估等方面的研究。任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聲學會常務理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生產理論專家組專家,中國安防產品產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公安部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5項。參與審定國家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和圖像信息監測等多項國家和地方標準,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
9.張 斌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7月---)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