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富溪鄉的結果 展開

富溪鄉

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富溪鄉

富溪鄉為一地名,在我國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以及四川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歷史沿革


景色
景色
富溪鄉位於徽州區的北部,東與歙縣許村鎮接壤,北與黃山區湯口鎮交界
,距區府所在地岩寺約40公里,距黃山風景區約10公里,富溪鄉全鄉總面積9257.54公頃,轄5個行政村,分別是:光明村、富溪村、碣石村、新田村、呈陽村,48個村民小組,有28個自然村,全鄉均為漢族。既是重點山區鄉,又是革命老區。

地理環境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4℃,極端最低氣溫-12.7℃,極端最高氣溫40.8℃;年無霜期228天,多年平均雨量1700㎜,蒸發量1276㎜;平均海拔約800米,以山林為主,高山疊翠,雲霧繚繞,具有一流的生態環境。

經濟


產業結構

全鄉地貌主要為低山,有極少量的低旱地,土質多為紅黃土壤,轄區內9257.54公頃土地中,林地面積為7664.55公頃,佔82.79%,其中有林地6652.73公頃,蔬林地
534.6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0.2%,耕地74.86公頃,佔0.81%,其中水田16.09公頃,旱地49.65公頃,園地面積1103.81公頃,佔11.92%,其中茶園1101.38公頃。富溪鄉距徽州區政府39公里,是典型的皖南深山區鄉,主要農產品有茶葉、木材、油茶、山蒼子等,年產茶葉300噸,木材4500立方米左右,油料20餘噸,山蒼子油20餘噸,人均茶葉40公斤、木材0.72立方米、油料2.77公斤,年畝產茶葉31.2公斤。
全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寒多變,秋伏多旱,全年日照、氣溫、輻射量、無霜期年指標都比較高,由於整個地貌為低山,常年雲霧繚繞,很適宜茶樹生長,茶葉品質好,是徽州區的名優茶主要生產基地,還是正宗黃山毛峰發源地。富溪鄉是有名的革命老區。

社會


基礎設施

富溪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鄉內共有中、小學教學點13處,在校生850名,教職工50人;衛生院1所,在職人員6人;信用社1個。境內有縣道11公里,為4.5米寬的柏油瀝青路面,鄉道37公里,有班車通岩寺和黃山風景區,交通較為便捷。“合銅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程式控制電話普及率已達56%,移動、聯通通信基站9個,行動電話信號沿高速公路全線覆蓋。2003年全鄉完成了農電網改造,目前,電價合理,可開辦一般的加工型企業。有線電視全面開通,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全鄉飲用衛生水比例已達98%。

基層黨建

抓主導產業,保障農民增收。富溪鄉依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黃山謝裕大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光明茶業公司、紫霞茶業公司,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相繼成立了謝裕大茶葉茶農專業合作社等8個合作社,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新建成了3000畝生態茶園,協助企業培育了10畝黃山大葉種無性系茶苗繁育基地,興建了謝裕大、紫霞、富松、光明茶業四大黃山毛峰生產基地。
抓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以農業結構調整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產業支撐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制定適合村情的農業詳細規劃,確立主導產業,搞好布局,分步實施。相繼培養了謝漢勇等一批致富帶頭人,大力發展養殖、油漆、運輸等行業致富能手10餘人。在鞏固生態茶園、毛竹、油茶3個“雙培雙帶”示範基地的基礎上,新培育了生豬、孔雀養殖兩個示範基地。同時大力實施“雙向承諾”等基層黨建“六大載體”建設;在全村黨員中開展了“五爭五創”星級黨員活動,切實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不斷濃厚農村黨員創先爭優氛圍,進一步激活“動力源”。
抓科技培訓,促進農民增收。開展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尤其是加強農業技術部門在產前、產中、產後的信息服務,農技部門採用上技術輔導課,印發技術資料和實地指導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推廣推廣良種和先進栽培技術,使科技的創新作用成為農民新的增收點。今年以來該鄉共舉辦5餘期茶葉技術培訓班,授訓茶農達1000多人。
抓勞務經濟,加快農民增收。山區農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鼓勵農民走出去,開展勞務輸出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該鄉以勞動部門為依託,健全覆蓋面廣的勞務輸出網路,加強信息服務,為用人單位和外出務工人員牽線搭橋,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勞務輸出。同時還通過“雨潤工程”的實施,廣泛開展以技能為重點的多途徑培訓,著力提高其勞動技能和整體素質,使就業方向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移。另外還積極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優惠條件,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信息,回鄉創業。
抓村級招商,推動農民增收。該鄉堅持實施“產業富民、招商強村”戰略不動搖,在抓好“富民”文章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截止四月底,全鄉五個行政村共完成村級集體經濟112.9萬元,占目標任務數的36.4%,村級招商落地項目3個。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