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坑切梢小蠹
縱坑切梢小蠹
六足總綱、象甲總科
縱坑切梢小蠹
縱坑切梢小蠹
該蟲一般1年發生1代,亦可產生姐妹代。以幼蟲、成蟲在樹皮下越冬。在我國南方,該蟲一般3月下旬成蟲開始飛出,取食馬尾松梢頭,這是越冬后的補充營養(複壯營養)時期,然後成蟲在衰弱立木或採伐后的干枝內築繁殖坑道,交尾產卵。4月中旬幼蟲孵化,幼蟲期約1個月,5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成蟲出現,開始蛀食新枝梢頭,這是越冬前的補充營養(成熟營養)時期,8月底至9月初成蟲越冬。繁殖坑道築於樹皮與邊材之間,母坑道單縱坑,長5—6cm ,最長可達 15cm 以上;子坑道約10—15條。該蟲卵、幼蟲、蛹均在坑道內度過,新成蟲羽化后蛀入樹梢,蛀食松枝,蛀孔直徑約 3mm ,自下向上逐漸深入髓部,蛀食一定距離後退出舊孔,另蛀新孔。
縱坑切梢小蠹成蟲 縱坑切梢小
該蟲有效侵入孔數量與大氣平均相對濕度呈負相關,與月平均氣溫呈正相關,在氣候乾旱的情況下,月平均氣溫高,該蟲有效侵入孔增加,蟲口數量大,危害嚴重。
成蟲
卵 淡白色,橢圓形;
幼蟲 體長 5- 6mm ,頭黃色,口器褐色,體乳白色,粗而多皺紋,微彎曲;
蛹 體長 4.5mm ,白色,腹面末端有1對針突,向兩側伸出。
該蟲主要以幼蟲危害雲南松、馬尾松、華山松等松屬樹種,是我國松樹上的一種重要的蛀干害蟲,主要取食寄主的幹部韌皮組織和梢頭的髓部組織,切斷樹內水分和養分供應,造成樹葉枯黃調落,樹木枯死。該蟲在我國雲南、貴州、四川等西南部分省、市發生、危害極為嚴重。特別是在雲南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面積的雲南松遭受此蟲的危害,損失極其嚴重,僅1988年的危害面積達到6萬餘h平方米,造成大面積林木死亡,直接經濟損失6000餘萬元,對針葉林的安全已構成嚴重威脅。同時,該蟲還可攜帶一種藍污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可加重對寄主樹木的危害。
該蟲靠成蟲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可作短距離的自然傳播;人為調運帶蟲原木、伐樁,以及帶皮鬆木則可以造成遠距離傳播。
該蟲在原木和枝稍上的被害狀比較明顯,一般可見由蛀孔溢露出松脂,初呈粉紅色柔軟的漏斗狀凝脂管,后變為白色或黃白色,且脆硬枝梢的針葉萎黃,折斷後髓心已被蛀空,進一步解剖即可見到成蟲;如原木上的漏斗狀凝脂管剝落,需剝開樹皮找出蟲體,根據害蟲形態特徵和坑道類型進行鑒定。
及時清理蠹害木並及時進行更新造林或補植補造,努力營造多樹種針闊混交林,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樣性和對病蟲害的自控能力[2,9]。
在鬱閉度0.6以上的林分中應用粉擬青黴菌Paecilomyces farinosus粉劑或萊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粉劑防治,每年1-2次,每次藥量 15kg /hm2,有較長的持效期,有利於保護天敵和環境,實現可持續控災。
對風景林、行道樹、水源林等一些高價值林分中的受害木,有保護價值的稀疏林地中的受害木或林區中呈單株及零星分佈枝梢受害木,每年可在小蠹蟲梢轉梢期間使用孔機注射樹蟲凈防治;對發生的中幼林使用川寶一號粉劑防治,用藥量 15kg /h平方米,也可用吡蟲啉粉劑防治,用藥量 15kg /h平方米。
加強對從疫區外運原木、枝椏、薪柴的檢疫,對外運的原木、枝椏、薪柴可用40%氧化樂果乳液50-1000液進行處理;此外外運原木、小徑材必須剝皮或採用熏蒸硫醯氟、溴甲烷20-40克/立方米處理1-2天;磷化鋁30-40克/立方米處理4-6天,有水源的地方也可將被害木水浸一個月以上進行處理。
在中國南方,該蟲一般3月下旬,成蟲開始飛出,取食馬尾松的梢頭,這是越冬後補充營養(複壯營養)時期,然後成蟲開始在衰弱立木或採伐后的干枝內築繁殖坑道,交尾產卵。4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幼蟲期約1個月,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出現,蛀食新枝梢頭,這是越冬前補充營養(成熟營養)時期,8月底至9月初成蟲過冬。繁殖坑道築於樹皮和邊材之間,母坑道單縱坑,長5—6cm ,最長可達 15cm 以上;子坑道約10—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