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文

紡織教育家

張漢文(1902-1969),毛紡專家和紡織教育家。他主持過上海章華和天津東亞毛紡織廠的創建工作,參加了北京地區紡織工業發展規劃和基地的籌劃工作,從事紡織教育幾十年,最早編寫出全套中文毛紡學高校教材,是中國紡織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另外也有太極拳名家、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首任會長等同名名人。

個人簡歷


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合大學
1902年2月生於河北省高陽縣。 1923—1926年法國魯貝工學院紡織系和染化系學習,畢業后獲工程師學位。
1926—1927年任法國魯貝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1927—1928年任法國魯貝毛紡廠練習工程師。
1929—1931年任上海章華毛紡織廠主任工程師。
1931—1933年任天津東亞毛紡織廠總工程師。
1933—1937年任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年任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和國立西北工學院的紡織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1949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恢復籌建紡織系。兼任河北工學院紡織系和國立北洋大學紡織系教授。
1950—1954年任北京市財經委員會委員。先後兼任北洋大學河北工學院及天津大學紡織系教授。
1955—1959年任天津市紡織工業局副局長。
1959—1969年任天津紡織工學院副院長。
1969年8月26日逝世於天津。

生平簡介


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合大學
張漢文,1902年2月生於河北省高陽縣。始於清末民初的高陽織布業,聞名中國,生產的土布,稱高陽愛國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紡織品來華數量大減,為高陽織布業最興旺時期,當地農村每戶都有幾檯布機,產品行銷甚廣。這對他一生志向的選擇有一定影響。他的青年時代,是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黑暗年代,經濟和文化十分落後,許多追求進步的青年人,紛紛到西方國家學習科學技術,尋找救國真理。1919年17歲時,去法國勤工儉學。他出國時本想去學習醫學,到法國后,思想發生很大變化,認為“學醫只能救人,不能救國”,轉而立志“工業救國”。遂在法國北方紡織工業中心的魯貝工學院選學了紡織專業。后發覺只學紡織專業回國后辦廠有困難,又在魯貝工學院染化系學習,畢業后獲工程師學位。以後又在魯貝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員,在魯貝毛紡廠任練習工程師。
毛紡工業
毛紡工業
張漢文1929年初回國后,到上海章華毛紡織廠任主任工程師,1931年到天津東亞毛紡織廠任總工程師,在技術上主持了兩廠的創建工作。多年的學習和工作,使他深切感到,要使國家富強,必須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決心從教為師,培養人才。1933年末他受聘北平大學工學院,任紡織系教授兼系主任,擔任毛紡學的教學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不甘心當亡國奴,毅然丟下妻兒家小,離開北平,長途跋涉,隨師生輾轉到達陝西。先後任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和國立西北工學院的紡織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后,隨著原平津地區各高校相繼在原址復校,他離開西北,回到北平,在當時的北京大學工學院(校址為抗戰前北平大學工學院原址),恢復籌建紡織系。兼任國立北洋大學紡織系和河北工學院紡織系教授,教授毛紡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北京恢復籌建紡織系的工作結束。他積極熱情地參加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50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市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委員,1955年起為天津市紡織工業局副局長。對京津兩地紡織工業建設作出了貢獻。1956年出席中國紡織工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他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五、十六屆理事會理事。1959年他被任命為河北紡織工學院副院長(該院1967年改為天津紡織工學院,隸屬紡織工業部領導)。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應有的待遇,於1969年8月26日逝世,享年67歲。

職業生涯


張漢文在法國學習和工作10年,1929年初回國。這時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國際市場羊毛價格猛跌,國內市場上進口毛織品的價格反而上漲了許多,正是振興毛紡織工業的大好時機。上海、天津等地過去受進口毛織品衝擊瀕臨倒閉的毛紡廠,出現了復工和建新廠的興旺景象。他回國后受聘到當時剛開始籌建的上海章華毛紡織廠擔任主任工程師。章華廠的前身,是1928年停辦的中國第一毛絨紡織廠。劉鴻生買下機器設備與廠房,於1929年將機器拆遷至浦東,創建章華毛紡織廠,佔地30餘畝,有三聯式梳毛機三套,走錠機1750錠,毛織機40多台以及全套染整設備。張漢文負責技術工作,主持了初步設計、建築施工、機器安裝、產品及工藝設計等工作,日夜奔忙於工地廠房。1930年該廠開工,生產粗紡呢絨,是當時上海惟一的呢絨生產廠。張漢文在章華廠工作兩年,在工廠的創建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
1931年宋棐卿在天津籌辦天津東亞毛紡織公司,他多次給張漢文寫信並派人去滬催請,請他到天津東亞廠工作,張漢文本人也有意回北方工作,於是他離開上海,到天津東亞毛紡織廠擔任總工程師。從籌建開始,主持生產技術工作。1932年4月,在天津河北區北安道建廠。有英式毛線機兩套480錠,職工約250人,生產毛線。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以後,在人民群眾中愛國主義思想空前高漲,為抵制洋貨,抵制當時佔據天津市場的日商“麻雀牌”和英商“蜜蜂牌”毛線,決定生產“抵羊牌”毛線,產品遍銷中國。
陝、甘、寧
陝、甘、寧
張漢文在天津東亞毛紡織廠工作兩年後,於1933年末辭職,到北平從事教育工作,同時兼任天津仁立毛紡織廠生產技術指導工作,約半年時間。
自動織機
自動織機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大部分紡織工業基地相繼淪陷,紡織物資非常缺乏,張漢文多次向重慶國民政府建議,大力發展紡織工業,打破日本侵略軍的封鎖。在一次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召開的建設廳長和專家參加的會議上,他提出在西北羊毛集中地蘭州開設洗毛廠的建議,建議被採納后,他受聘參加蘭州洗毛廠的籌建工作。當時他在國立西北工學院紡織系任職,利用寒暑假,奔波往返於陝、甘、寧荒涼的大西北,調查羊毛資源情況,進行洗毛廠的籌建設計工作。同時,他還大力提倡在大後方發展手工毛紡織生產,並幫助創辦了西安的大秦和甘肅平涼的復興等小型毛織廠,利用當地羊毛和簡陋機器生產大衣呢和制服呢,品質優良,銷路順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他立志為發展中國紡織工業的抱負和宿願,才真正開始實現。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積極主動精神,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在他擔任北京市財經委員會委員期間,兼任北京市公營企業公司和北京市地方工業局的顧問,參加了北京地區紡織工業發展規劃和毛紡織、棉紡織工業區的布局工作。當時他經常驅車北京郊區,勘察地形,規劃廠址。他先後參加了北京清河制呢廠、京棉一廠、北京絲綢廠、印染廠、針織廠等廠的籌建、擴建或諮詢工作。在北京清河制呢廠,他率先提出充分利用中國羊絨資源問題;在廠房設計工作中,他提出將選、洗毛車間放在廠房一側,以保證工藝流程合理順暢;在工藝流程上,他提出先選后洗工藝等。他針對當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上述意見,對制呢廠的擴建工作作出了貢獻。此外,為解決當時北京市缺乏技術專家問題,他向北京市推薦和聘請一些毛紡專家和絲綢專家。張漢文不僅有廣博的紡織技術理論知識,而且有非常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在擔任北京清河制呢廠顧問期間,他每周去工廠一天,到廠後由廠長召集技術人員彙報生產中的問題,然後一起到車間實地察看,最後由他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他的這種深入實際和聯繫群眾的工作作風,受到全廠的歡迎。
張漢文一生始終關心著中國紡織工業的建設和發展。1965年他參加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在提案中建議有計劃、因地制宜地制定中國毛紡織工業分期建設規劃。直到1969年他臨終前夕,還在為解決天津口岸當時積壓大批山羊絨的緊急任務而日夜操勞著。

培養人才


《毛紡科技》
《毛紡科技》
1933年末,張漢文受聘北平大學工學院,任紡織系教授兼系主任。平大工學院的前身,是京師高 等實業學堂,始建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遷陝西。
張漢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重視實踐,提倡職業教育。他常說:“紡織是一門應用技術學科,學紡織染理論的人,不會應用,不知道怎麼干,不會自己動手干,是學不到真實學問和真本領的。”他執教幾十年,始終沒有脫離紡織生產,他總是在從事教育的同時,在紡織生產廠或紡織工業管理部門兼任職務。抗日戰爭期間,西北工學院地處陝南山區,學校沒有紡織實習實驗設備。為了理論聯繫實際,更好地培養人才,每年暑假前,他不辭辛苦,各方奔走,為學生聯繫實習廠地,組織學生利用暑假到工廠實習,使學生有機會把書本知識與生產實際聯繫起來,增加學生向實際學習的機會。
在他擔任天津紡織工學院副院長期間,學院開始階段隸屬河北省,為了更多更好地培養人才,他積極向紡織工業部及有關部門建議,學院體制應面向中國,由紡織工業部領導。為解決學校教學科研設備的不足,他多方聯繫,調撥毛紡織機器設備,解決了實習實驗問題。
他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建國初期,在他的倡導和籌劃下,在北京清河鎮舉辦了毛紡大專班(1958年改名為北京紡織專科學校)。他親自參加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制訂工作,解決了當時北京市發展毛紡織工業急需技術幹部的問題。培養出來的人,分配到各廠工作,成了各廠的生產技術管理骨幹,不少人擔任了廠長、副廠長或總工程師等職務。
他長期擔任毛紡學教學工作。在他之前,毛紡學都使用英文教材,從1934年9月到1936年4月,他用了近兩年時間,結合教學工作需要,編寫出包括《毛紡學》、《精梳毛紡學》和《毛紡織廠設計》等內容的全套毛紡學中文教材,這是中國最早編出的中文全套毛紡學高校教材。教材內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圖文並茂。他從多年的建廠實踐中認識到,在紡織工業急待發展的中國,學生在校除學習必要的紡織染知識外,還應具有工廠設計方面的知識。他總結了幾年的工作經驗,於1936年3月,編出了《工廠設計》教材,開出了這門當時國內開創的新課,受到學校的肯定和學生們的歡迎。
張漢文勤奮好學,積極鑽研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教學方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能把很複雜的問題,剖析得清清楚楚。他既有嚴謹的治學精神,又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紡織建設人才。他作風樸實,生活上勤勞節儉,平易近人,樂於助人。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學生是從敵占區流亡到西北的,生活非常困難,他經常在經濟上給予接濟。每屆學生畢業前,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不辭辛苦,與各方聯繫,幫助學生安排工作。在當時畢業即失業,找工作很難的時代,他的這種作風,受到廣大師生的讚譽。
張漢文為人,不卑不亢,謙誠樸實,光明磊落。他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熱愛中國共產黨。為建設國家,哺育人才,操勞備致,功績卓著。

主要論著


1張漢文.精梳毛紡學(精梳工程).北平大學工學院,1934.
2張漢文.中國羊毛工業概況.紡織周刊,1934,4(48):1036.
3張漢文.毛紡學(預備工程).北平大學工學院,1935.
4張漢文.毛紡學(紡績概論、環錠機、走錠機).北平大學工學院,1935.
5張漢文.精梳毛紡學(精梳預備工程、精紡工程).北平大學工學院,1935.
6張漢文.精梳毛紡學(工廠設計).北平大學工學院,1936.
7張漢文.毛紡學(梳毛工程).北平大學工學院,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