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專欄記者

袁越,1992年留學美國,獲生物學碩士學位;1994年至2004年在美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2005年初回到國內,擔任華納唱片公司歐西部經理。同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擔任特約撰稿人至今。

人物經歷


袁越,男,網名土摩托,1968年生於上海,五歲隨家人去北京生活。

教育經歷

1986年進入復旦大學生物工程系學習,1990年畢業后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從事分子免疫學研究。
袁越
袁越
1992年去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動物學系留學,2年後獲得生物學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4年至1998年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生物工程中心擔任研究助理。
1998年至200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市的一間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製藥研究。
2005年初回到國內,擔任華納唱片公司歐西部經理。同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擔任特約撰稿人至今。負責報道生物科技、生態環保以及旅遊與地理欄目;去過多個國家和地區旅遊,尤其喜歡非洲和南美;2005年開始寫博客,用“土摩托”這個名字行走於網路江湖。

個人作品


出版圖書

圖書名稱出版時間備註
20世紀最後的草根藝術2008年08月01日《20世紀最後的草根藝術:嘻哈文化發展史》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出版的書籍。
來自民間的叛逆2008年8月1日《來自民間的叛逆》是2008年8月1日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越。
人造恐慌2014年11月《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是2014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越(即土摩托)。作者不僅詳細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成果進展和趣聞軼事,還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生物技術的基本知識。作者近十年走訪了全球轉基因種植大國,通過深入轉基因種植現場採訪種植轉基因的農民,深度訪談全球對於轉基因最有話語權的...
生命八卦2010年1月1日《生命八卦》是2010年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越。
土摩托看世界2012年《土摩托看世界》是2012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越。

主要成就


樂評文字見於《音像世界》、《我愛搖滾樂》和《輕音樂》等多家刊物,專著有《來自民間的叛逆》(2003)、《20世紀最後的草根藝術》、《生命八卦》、《土摩托看世界》。
袁越
袁越
2014年,出版《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一書。
2020年3月14日,撰寫《“群體免疫”之前世今生》一文。

人物評價


袁越
袁越
作為一個流行音樂愛好者,他從一個撰稿人2005年到周刊,因體質突出,成為周刊最能吃苦者。分配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到那些不易去的地方,體驗不易體驗到的風景。他臉上總留著風霜吹過的痕迹,無論多苦,回來從來都省略了自己的辛勞。遺憾的是他的照相術,否則,除文字,他還會提供出很多有誘惑力的照片。
他喜歡系著花頭巾來參加選題會,但絕不像阿加西那種范兒。有時跟他對話,他會有短暫反應不過來的茫然,其實靈敏不一定是一種長處。他我行我素,但憨厚地很注意傾聽他人於是編輯部人覺得他的交流界面特別友好。他讓大家感動的是,腳做了手術,有一兩次拄著拐就來參加選題會,而且是將拐架到車上,騎車而來。由此讓我覺得,一個人的體質,其實不僅決定了他的體力能量。
他是個生物學碩士,從生物學到體育到流行音樂,是個雜交過的人才。我發覺,雜交越繁複,往往就越具潛力。就周刊人才而言,比如老邢,地理專業,現在研究宏觀經濟;比如鴻谷,體育專業,現在孜孜於新聞理念;比如魯伊,法律專業,現在變成科學主筆。
周刊其實很早就想尋找能用新觀念,傳播營養學、倫理學、心理學知識的人才。但雜交之才不好找,學理工的人難有好文字,學文科的人易知識老化。與他探討寫“生命八卦”,就想讓他把幾個學科雜交成自己趣味。現在看,這個專欄是越來越顯價值了。

人物事件


人物言論

2012年11月7日,袁越表示:“記者要基於證據進行轉基因科學報道,比如說食品添加劑、食物激素等選題,同時要克服道德審判的衝動,多聽一些靠譜科學家和權威科學機構的意見,審慎進行有機農業食品、各種養生方式的報道。”
袁越
袁越
袁越認為,記者要尊重科學、尊重主流觀點,多去向科學家求證,獲得確鑿的科學事實。對於有科研背景的記者,袁越則建議他們“做出深度,用自己的文章去引導同行,引導大眾正視轉基因工程”。
2013年7月17日,袁越表示:“育種主要有三個技術,第一是雜交,常規育種都是雜交過來的;第二,分子技術被掌握之後,產生了一種分子標記的育種;第三就是轉基因。轉基因只是育種這個大產業下面的一個技術而已。技術是不能用好壞來形容的,而是要看這個轉基因技術帶來的產品是什麼。雖然轉基因只是三個育種門類中的一個,但它卻不可替代。因為轉基因利用優質基因提取,可以創造新的優質體系,這是其他育種方法做不到的。”袁越還表示:“轉基因在中國推廣遇到阻力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新品種審定的問題。中國新品種審定規定,新產品要比舊產品提高5%的產量,才允許進入品種審定環節,這就相當於把產量當成了唯一指標。而轉基因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保產穩產,減少殺蟲劑使用量。”
袁越表示,從事轉基因報道多年,我發現如果與反對轉基因的人討論是否支持轉基因,結果往往是反對者勝利。因為爭論要不要發展轉基因本身,就是反對轉基因的行為之一。
袁越指出:想當年外國種子公司進中國,沒有引進本國最好的種子,只是引進了一點新優勢,卻足以把中國落後30年的種業衝擊得支離破碎。所以我們現在早就不該討論轉基因是不是有害,因為中國種業已經落後國外多年,我們現在使用的種子是國外20~30年前的產品,這才是中國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中國在傳統育種領域的技術落後得太遠,很難追趕。但是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才20年,追趕起來相對容易。中國要發展種業,必然要走轉型之路。
2014年11月,袁越在新書發布會上說,“評價一種技術的好壞,第一要看它服務於誰,第二要看它是否划算。”針對社會上質疑轉基因的聲音,袁越認為,“技術是中立的,任何一項技術,都不存在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只要有需求就會流傳開來”。他說:“作為一項新的育種技術,轉基因之所以被發明出來,也是因為有價值。另外,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必然伴隨著舊技術的失寵,甚至被淘汰。”
在《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一書的發布會上,袁越表示,《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是他用七年的時間走訪美國、巴西、阿根廷、英國、法國、西班牙、菲律賓、印度、中國等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通過徵詢全球生物領域科學家,訪談各國轉基因政策制定者,現場採訪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等之後的所見所思。
袁越稱,轉基因雖然只有30多年的歷史,卻已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被各種謠言和誹謗扭曲得面目全非。而自己是從2007年開始關注這個領域,寫過十幾篇專題報道和分析文章,本書就是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