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根
善根
徠善根,《大品般若經》中說:又作善本、德本。即產生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謂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凈,入於正法中。無貪、無嗔、無痴三者為善根之體,合稱為三善根。不善根則為貪、嗔、痴等,即稱三不善根,或稱三毒。又善法為得善果的根本,故亦可稱為善根。
又《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中解釋三善根時說:“一無貪善根,謂於五欲之境,不貪不著,不愛不樂,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貪善根;二無嗔善根,謂於一切眾生不生憤恚,不欲損惱,此無嗔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嗔善根;三無痴善根,謂於一切諸法,皆悉明了通達,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無罪法,知應修法知不應修法,此無痴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痴善根。”
所謂善,《法界次第》中說:“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即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簡單說,善就是指其性安穩,能於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的白凈法。
而有關白凈善業的解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善”有時也從心所的角度來詮釋,如唯識宗所講的信、慚等十一種善心所。
又《大智度論》中說:“善有二種,一未生善,謂戒定慧等諸善之法,未曾修習,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當勤修習,令其得生也;二者已生善,謂戒定慧等諸善之法,已曾修習,名已生善,善若已生,當勤修習,令其增長也。”
善根是一個人的學習志願,具備學習志願會生起一種志願境界,以傳承智慧為學習目的是學習志願的中道,優婆塞戒經云:“求大智慧,故名菩薩”。
學徠習志願分立志、願望、願意三品,又有目標偏離中道的程度差異,但凡有學習志願皆能產生虛心的智慧境界。
一個人失去學習志願,則必行惡業,故稱學習志願為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