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颶風的結果 展開
颶風
熱帶氣旋
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颶風通常發生在夏季和早秋,它來臨時常常電閃雷鳴。在僅僅一天內,颶風就能夠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足以滿足整個美國約六個月電的需要量。
英文Hurricane的詞源自加勒比海言語的惡魔Hurican,亦有說是瑪雅人神話中創世眾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與旋風之神Hurakan。而颱風一詞則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有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風。至於中文“颱風”一詞,有人說源於日語,亦有人說來自中國。以前,中國東南沿海經常有風暴,當地漁民統稱其為“大風”,後來變成颱風。
世界氣象組織對熱帶氣旋的定義和分類標準是,按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將熱帶氣旋劃分為四級:風力<8級為熱帶低壓;風力8~9級為熱帶風暴;風力10~11為強熱帶風暴;風力12級為颱風或颶風。
颶風和颱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因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稱。出現在北太平洋西部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則稱“颶風”。颶風在一天之內就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颶風與龍捲風也不能混淆。後者的時間很短暫,屬於瞬間爆發,最長也不超過數小時。此外,龍捲風一般是伴隨著颶風而產生。龍捲風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出現時,往往有一個或數個如同“大象鼻子”樣的漏斗狀雲柱,同時伴隨狂風暴雨、雷電或冰雹。龍捲風經過水麵時,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後同雲相接,俗稱“龍取水”。經過陸地時,常會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颶風
在多數風暴結構中,空氣會變得越來越暖並且會越升越高,最後流向外界大氣。如果在這些較高層次中的風比較輕,那麼這種風暴結構就會維持並且發展。在颶風眼(即颶風中心)中相對來說天空比較平靜。最猛烈的天氣現象發生在靠近颶風眼的周圍大氣中,稱之為(颶風)眼牆。在眼牆的高層,大多數空氣向外流出,從而加劇大氣的上升運動。
颶風產生於熱帶海洋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溫暖的海水是它的動力“燃料”。由此,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研究是否變暖的地球會帶來更強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熱帶風暴。科學家們認為,迄今為止,歷史上的颶風資料還沒能提供證據表明地球變暖和颶風之間有什麼聯繫。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Edward Rappaport說,“在1995年前的4到5年的時間裡,颶風活動相當活躍。儘管其後的兩三年是颶風活動的間歇期,然而現在我們又面臨颶風比較活躍的年份。至少從這一點上,就很難說明在全球變暖和颶風之間有關係了。”有一項研究指出,展望下個世紀的颶風將比現在的颶風強度強20個百分點。一些研究結果表明諸如“拉尼娜”和其它一些大的天氣系統給人類所帶來的影響將會超過全球變暖帶來的任何影響。大多數的氣象學家相信地球看起來正在變得越來越熱。他們認為二氧化碳和來自大氣層的所謂溫室氣體正在使地球變得越來越暖。研究人員警告說人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后,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了。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天氣氣候事件,比如強烈的颶風或是颶風活躍的季節,並不能說明全球氣候已經變暖了。
颶風
典型颶風:颶風艾格尼絲 – 颶風丹尼 – 颶風加斯頓 – 颶風奧菲莉婭
最高持續風速 43–49 m/s 96–110 mph 83–95 kt 154–177 km/h 風暴潮 6–8 ft 1.8–2.4 m 中心最低氣壓 28.50–28.91 inHg 965–979 mbar 潛在傷害 部分房頂材質、門和窗受損,植被可能受損。洪水可能會突破未受保護的泊位使碼頭和小艇會受到威脅。
典型颶風:颶風鮑勃 – 颶風邦妮 – 颶風弗朗西斯 – 颶風胡安
最高持續風速 50–58 m/s 111–130 mph 96–113 kt 178–209 km/h 風暴潮 9–12 ft 2.7–3.7 m 中心最低氣壓 27.91–28.47 inHg 945–964 mbar 潛在傷害 某些小屋和大樓會受損,某些甚至完全被摧毀。海岸附近的洪水摧毀大小建築,內陸土地洪水泛濫。
典型颶風:1938年大新英格蘭颶風 – 颶風弗蘭 – 颶風伊西多爾 – 颶風珍妮
最高持續風速 59–69 m/s 131–155 mph 114–135 kt 210–249 km/h 風暴潮 13–18 ft 4.0–5.5 m 中心最低氣壓 27.17–27.88 inHg 920–944 mbar 潛在傷害 小建築的屋頂被徹底地完全摧毀。靠海附近地區大部分淹沒,內陸大範圍發洪水。
典型颶風:1900年加爾維斯敦颶風 – 颶風查理 – 颶風雨果 – 颶風艾里斯
颶風艾里斯
最高持續風速 ≥70 m/s ≥156 mph ≥136 kt ≥250 km/h 風暴潮 ≥19 ft ≥5.5 m 中心最低氣壓 <27.17 inHg <920 mbar 潛在傷害 大部分建築物和獨立房屋屋頂被完全摧毀,一些房子完全被吹走。洪水導致大範圍地區受災,海岸附近所有建築物進水,定居者可能需要撤離。
典型颶風:颶風安德魯 – 颶風卡米爾 – 颶風吉爾伯特 – 1935年勞動節颶風 – 颱風泰培 – 颶風卡特里娜
颶風
1、1900年9月襲擊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敦的颶風
這是美國歷史上贊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颶風。颶風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在8000人至12000人之間。颶風類別為四類,颶風形成的洪水淹沒了加爾維斯敦城的12個街區。
2、1928年9月襲擊佛羅里達州奧基巧比湖的颶風
該颶風類別為四類。在對波多黎哥造成嚴重破壞后,該颶風登陸棕櫚灘附近的奧基巧比湖。氣象預報未能作出準確預報。颶風摧毀了一條防洪堤引發洪水。造成1836人喪生,其中大部分人是被淹死的。
3、1919年9月襲擊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的颶風
該颶風為四類颶風。它橫掃了佛羅里達半島、穿越墨西哥灣擊中了德克薩斯的聖體節城,共造成了600至800人死亡,其中許多人是死在船上的。
4、1938年9月襲擊新英格蘭州的颶風
5、1935年9月襲擊佛羅里達的“偉大勞動節”颶風
該颶風為最高的五類颶風。強大的風力造成一列前往佛羅里達工地營救一些一戰老兵火車出軌。共有423人在颶風襲擊中喪生。
6、1957年6月襲擊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奧德麗”颶風
“奧德麗”颶風為四類颶風,1957年6月26日深夜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低地登陸,造成了390人死亡。他們中的很多人原以為還會有一天時間可以撤離。但風暴加速提前登陸。
7、1944年9月襲擊美國東北部的“偉大大西洋”颶風。
該颶風為三類颶風。它沿美國東海岸北上,於9月14日以每小時90英里的風速襲擊諾福克。造成了394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在海上增生的。
8、1909年9月襲擊路易斯安那州的“大島”颶風該颶風為四類颶風。它造成了至少350人喪生和6百萬美元的損失。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大部分地區被淹。
9、1915年9月襲擊新奧爾良的颶風該颶風為四類颶風。它帶來的暴雨使湖水溢過堤壩,三面環水的新奧爾共有275人死亡。
10、1915年襲擊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敦的颶風這裡該地區一年內第二次受到四類颶風襲擊。儘管加爾維斯敦在1900年颶風襲擊后建築了一條防波堤,但颶風還是造成了275人死亡。
提前進行準備工作,遠離海岸,躲進堅固的避風所。
颶風警報通常在其可能到來前24小時發布,這時,要開始加固門窗,房頂,儲備好飲用水、食品、衣物、和照明用具。
遠離海濱,河岸,這些地方都將會被破壞得很嚴重,並伴隨有洪水和大浪;逗留在此,會造成生命危險。如在海上行進,要放下船帆,封住船艙,把所有的工具收藏好,如有可能,儘快離開颱風經過的區域。
最好獃在堅固的建築物里或地下室中,如果沒有堅固的建築物,則躲到颶風庇護所,走前別忘了切斷屋中的電源。
不要在刮颶風時行走,那是是極度危險的,如果迫不得已,應躲開颶風即將經過的路線。
科里奧利力
熱帶氣旋(颶風)的形成受到科里奧利力(地球自轉)的影響。驅動熱帶氣旋運動的原動力一個低氣壓中心與周圍大氣的壓力差,周圍大氣中的空氣在壓力差的驅動下向低氣壓中心定向移動,這種移動受到科里奧利力的影響而發生偏轉,從而形成旋轉的氣流,這種旋轉在北半球沿著逆時針方向而在南半球沿著順時針方向,由於旋轉的作用,低氣壓中心得以長時間保持。
暖水
造成海面低氣壓區的溫暖海水是颶風形成的關鍵因素。
危害
由此,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研究是否變暖的地球會帶來更強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熱帶風暴。颱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熱帶海洋上的猛烈風暴。颶風就是在大氣中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的、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氣象學上將大氣中的渦旋稱為氣旋,因為颶風這種大氣中的渦旋產生在熱帶洋麵,所以稱為熱帶氣旋。
東北太平洋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Agatha Blas Celia Darby Estelle Frank Georgette Howard Isis Javier Kay Lester Madeline Newton Orlene Paine Roslyn Seymour Tina Virgil Winifred Xavier Yolanda Zeke | Adrian Beatriz Calvin Dora Eugene Fernanda Greg Hilary Irwin Jova Kenneth Lidia Max Norma Otis Pilar Ramon Selma Todd Veronica Wiley Xina York Zelda | Aletta Bud Carlotta Daniel Emilia Fabio Gilma Hector Ileana John Kristy Lane Miriam Norman Olivia Paul Rosa Sergio Tara Vicente Willa Xavier Yolanda Zeke | Alvin Barbara Cosme Dalila Erick Flossie Gil Henriette Ivo Juliette Kiko Lorena Manuel Narda Octave Priscilla Raymond Sonia Tico Velma Wallis Xina York Zelda | Amanda Boris Cristina Douglas Elida Fausto Genevieve Hernan Iselle Julio Karina Lowell Marie Norbert Odile Polo Rachel Simon Trudy Vance Winnie Xavier Yolanda Zeke | Andres Blanca Carlos Dolores Enrique Felicia Guillermo Hilda Ignacio Jimena Kevin Linda Marty Nora Olaf Patricia Rick Sandra Terry Vivian Waldo Xina York Zelda |
每6年循環一次
北大西洋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Alex Bonnie Colin Danielle Earl Fiona Gaston Hermine Igor Julia Karl Lisa Matthew Nicole Otto Paula Richard Shary Tomas Virginie Walter | Arlene Bret Cindy Don Emily Franklin Gert Harvey Irene Jose Katia Lee Maria Nate Ophelia Philippe Rina Sean Tammy Vince Whitney | Alberto Beryl Chris Debby Ernesto Florence Gordon Helene Isaac Joyce Kirk Leslie Michael Nadine Oscar Patty Rafael Sandy Tony Valerie William | Andrea Barry Chantal Dorian Erin Fernand Gabrielle Humberto Ingrid Jerry Karen Lorenzo Melissa Nestor Olga Pablo Rebekah Sebastien Tanya Van Wendy | Arthur Bertha Cristobal Dolly Edouard Fay Gonzalo Hanna Isaias Josephine Kyle Laura Marco Nana Omar Paulette Rene Sally Teddy Vicky Wilfred | Ana Bill Claudette Danny Erika Fred Grace Henri Ida Joaquin Kate Larry Mindy Nicholas Odette Peter Rose Sam Teresa Victor Wanda |
6年循環一次
中北太平洋
Akoni Ema Hone Iona Keli Lala Moke Nolo Olana Pena Ulana Wale | Aka Ekeka Hene Iolana Keoni Lino Mele Nona Oliwa Pama Upana Wene | Alika Ele Huko Iopa Kika Lana Maka Neki Omeka Pewa Unala Wali | Ana Ela Halola Iune Kilo Loke Malia Niala Oho Pali Ulika Walaka |
名字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