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胡椒的結果 展開

胡椒

中藥

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乾燥的接近成熟或已經成熟的果實。胡椒為熱性葯,味辛。歸胃、大腸經。胡椒的化學成分包括生物鹼、有機酸、揮髮油、木質素等,生物鹼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胡椒中,胡椒鹼的含量不能少於3.3%。

簡介


● 正名:胡椒
● 英文名:Hujiao
● 拉丁名:Piperis Fructus
● 別稱:玉椒、浮椒、昧履支

功效與作用


● 胡椒具有溫中散寒、消痰、下氣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胡椒具有抑菌、解熱的作用。
● 胡椒可以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癲癇痰多、反胃、食欲不振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對胡椒過敏者,禁止使用。
● 熱病及陰虛內熱者,請謹慎服用胡椒。
● 如果您正在使用碘化鉀或者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請謹慎服用胡椒。如果需要,使用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胡椒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服用胡椒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胡椒


● 胡椒多研粉吞服,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研粉吞服時,胡椒的每日常規用量為0.6~1.5克。
● 取適量胡椒研成細末,外敷於肚臍上,用膏藥封貼,可治療受寒引起的腹痛泄瀉;外敷於肺俞穴,用膏藥封貼,可治療小兒哮喘;粉末填於齲齒中,可治療齲齒疼痛。
● 胡椒煎水外洗患處,可治療濕疹。
● 胡椒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 ● 茴香小雀酒(內服):和舶上茴香、縮砂仁配伍泡酒,有理氣止痛、溫腎散寒的作用,可用於腎冷疝氣、偏墜急痛。
● ● 止痛液(外用):和細辛、制草烏等配伍泡酒,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跌打損傷、疼痛不已。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和碘化鉀同時使用。
● 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胡椒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胡椒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胡椒屬於葯食同用的品種,口服毒性很小。但是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 咀嚼胡椒可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大約會持續10~15分鐘。
● 大劑量服用胡椒會刺激胃黏膜,引起充血性炎症。

我該如何選購胡椒


● 胡椒可分為國產和進口。
● ● 我國主要產自海南屯昌、瓊海,雲南河口,廣西龍州及廣東徐聞、廉江等地。
● ● 國外主要產自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南部等地。
● 胡椒可分為黑胡椒和白鬍椒。
● ● 黑胡椒為黑褐色的球形,表面有隆起的網狀皺紋,基底部有自果軸脫落的瘢痕,頂端有細小花柱的殘跡。質地比較硬,外果皮剝離后可看到灰白色或淡黃色的內果皮。斷麵粉性,黃白色,中間有小空隙。黑胡椒聞起來有香味,品嘗時味辛辣。
● ● 白鬍椒為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表面平滑,頂端有基底部之間有許多淺色線狀條紋。
● 好的胡椒個大且飽滿,有濃郁的香辣味。
● 密封后,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含胡椒的中成藥有哪些


● 小兒暖臍膏: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療小兒胎寒、疝氣偏墜、胃寒腹脹、虛寒瀉痢、積聚痞塊等。
● 胃痛定:有化郁、疏氣的功效,多用於治療胃氣痛、胃寒痛、食積痛。
● 七味榼藤子丸:具有解痙止痛、祛暑和中的作用,可以治療腹痛、腹瀉、嘔吐、頭痛發熱、胸悶、脅痛。
● 復方蛤青片:有止咳平喘、補氣斂肺、溫化痰飲的功效,可以治療肺虛咳嗽、痰多氣喘,也可以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還能預防反覆感冒。

胡椒和花椒功效一樣嗎


● 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接近成熟或已經成熟的果實,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成熟果皮。胡椒和花椒的功效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胡椒和花椒都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都可以治療胃寒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
● ● 胡椒還有下氣消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癲癇痰多、食欲不振等;花椒還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陰癢、蟲積腹痛等。

用藥誤區


● 誤區:胡椒為調味品,不能治病
● ● 胡椒有開胃進食的作用,可作為調味品使用,以增進食慾。除此之外,胡椒還有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的功效,可作為藥物使用,能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癲癇痰多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7]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