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存、發展以及對外部施加影響的各種力量和條件的總和和勢力的競爭,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種因素、各個領域的總和,也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相統一的競爭。

正文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科學地揭示了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但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競爭,而且是文化力量的競爭。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和滲透,既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一種基本現實,又是各國捍衛和實現其國家利益的一個重大戰略。這一論斷高度概括了當今世界文化、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揭示了文化、經濟和政治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基本概念


綜合國力競爭能力的大小強弱,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它滿足國民需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根本上決定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綜合國力競爭是當今世界舞台上一個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現象。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以寥寥數語概括:“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由於綜合國力競爭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所以應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對其進行理解、分析和界定。綜合國力不是其構成要素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徵和一定運行規律的系統的整體功能,其功能的狀況或水平不僅決定於其構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狀況或水平,更決定於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結構比例及其耦合機制。因此,綜合國力水平既可以有大於其構成要素之和的功能;同時也有小於其構成要素之和的可能。顯然,我們應當追求前者而避免後者。

主要特點


經濟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中心內容。國際競爭的目的,說到底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而競爭的得失成敗也必須以經濟實力為後盾。冷戰結束之後,經濟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經濟的競爭也就成為國際競爭中最主要的內容。每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都在努力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也都在用各種方法提高自己在經濟上的競爭力。由於單靠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已經不足以擴大自己的經濟規模,所以,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大國,都力圖在世界範圍內爭取獲得更多的投資、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出口市場、更多的貿易順差。許多國家都調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確立了外交為經濟服務的戰略。
國際政治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目標。美國作為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力圖保持自己龍頭老大的地位,發揮所謂“領導者”的作用。世界其他大國不願生活在單極世界之下,於是大力推動多極化進程,也就是努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相互之間也就構成了縱橫捭闔的複雜關係。其中,有合作,也有競爭。有爭奪,也有交易。有的國家,把謀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當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標;有的國家,力圖在某個地區發揮重要的政治影響。對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席位特別是領導職位,當然更是當仁不讓。對一些熱點地區、熱點事務,也力圖發揮自己的政治影響,以便使事態朝更加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科學技術的實力和水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又給予其綜合國力以強大的影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而對於經濟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科學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種產品的競爭力,有時甚至能帶動或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提供著基礎和動力。因此,科學技術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誰佔據了它,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所以,在國際競爭力的計算中,往往包含著較多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如科技人員的數量及比例,所申報的專利數量,在刊物發表的論文數量等等。
軍事力量仍是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威懾性的手段。軍事力量是構成國家實力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的帶有威懾性的因素。在國際關係史上,國力的競爭,其重點以及直接的表現,往往是軍事力量的競爭。冷戰結束之後,軍事鬥爭曾經一度有所緩和。但近年來,情況又有所變化,軍事鬥爭在國際政治中的表現和影響又突出了出來,並有了一些新的特點。其表現:一是軍費開支明顯增長。特別是美國等國,軍事預算和撥款的數量直線上升;二是核武器競賽抬頭。美國研製部署國家導彈防禦計劃和廢除《反導彈防禦條約》,大大刺激了世界範圍的軍備競賽,一些中等國家也加緊研製核武器;三是高技術武器競賽成為新的熱點。美國等國家大力開發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四是軍火交易日益擴大;五是謀求軍事優勢,不斷進行軍事上的較量。一些熱點地區,軍事衝突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一些世界大國,動輒以武力干預相威脅。
文化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愈益突出的一個方面。文化是軟國力,但其作用並不“軟”。一定的文化,對於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於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凝聚力,對於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及其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現在人們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強調文化也是一種力量。世界不同國家之間,圍繞著文化的傳播與封鎖、擴張與抵制、消亡與保護等等,展開著複雜的較量。像美國這樣的少數國家,藉助於經濟力量和先進的傳播手段,大力進行以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文化擴張,對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而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則以不同方式起而捍衛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國為首的法語地區,舉起了捍衛法語文化的旗幟。文化之間的合作、融合與競爭、衝突,呈現著一種複雜的狀態。
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內容。傳統的帶有基礎性的競爭,往往是資源的競爭。但在當代世界,除了少數戰略性資源外,一般的物質資源在國家實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質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較之以往,人才的流動性、包括在世界範圍的流動性大大加強,所以,人才的競爭,在當今世界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許多國家都把教育作為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基礎,大力培養人才。有實力的國家,則用吸引留學、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和較高的工資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級人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才,紛紛流向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國。為了爭奪人才,很多國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採用了很多辦法。商業化的各種“獵頭公司”也大量出現,活躍在人才競爭的最前沿。

重要地位


綜合國力競爭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實際上也就是國家實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稱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主要目的在於強調它不是指單個的某個方面的實力,而是指綜合性的實力。綜合國力競爭決定著它滿足國民需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根本上決定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不能不以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為追求的目標,因而,也總是在客觀條件所許可的範圍內,用各種方式,盡最大努力發展自己的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競爭表現在:隨著歷史條件、內外環境的變化,綜合國力,包括單項實力和綜合實力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綜合國力由潛在形式向現實形式轉化的情況不同,因而在一定時期綜合國力的表現也就不同;綜合國力的作用範圍也經常變動,因而其構成和狀態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基礎實力,但它只有在得到合理有效的開發后,才能從潛在的實力轉化為現實的實力。轉化前後它所的實際作用是不一樣的。

國際形勢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國際競爭力上。所以,國際上已經比較普遍地重視對國際競爭力的測定,相應地,愈加重視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問題。世界上比較早地對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的兩個機構是國際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國際經濟論壇在1994年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國一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則認為,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它提出影響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是:國內經濟實力,指一國經濟力量的整體評估;國際化程度,指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政府影響,指政府政策對競爭力的有利程度;金融實力,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整體評估;基礎建設,指投資源與制度滿足企業基本需求的程度;企業管理能力,指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等方面的表現;科技實力,指科學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人力資源,指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這八個因素中,每個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個指標。
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每年都以此模型對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所謂提高國際競爭力,其重點和焦點也越來越集中在這些方面。所以,對這些指標和內容,我們必須給予密切的關注,著重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使國際競爭力不斷地有所提高。

提升途徑


在很長時期內,世界性戰爭是有可能避免的。為適應形勢需要,各國紛紛調整發展戰略,把提高綜合國力放在首位。如:美國——以太空軍事、科技開發為突破口,帶動綜合國力均衡發展,全面增強威懾力量。日本——技術立國和綜合安全保障,以經濟優勢謀求政治、軍事優勢。歐盟——政治、軍事、科技和經濟一體化,提高國際戰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略格局地位。俄羅斯——政治、經濟秩序協調發展,力求縮短同美國的差距。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建國50多年來,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比還有相當差距。落後就可能挨打,我們只有加快經濟建設,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增強中國綜合國力的途徑有: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建設小康社會。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教育為本,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增強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問題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實行計劃生育,在進一步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積極發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勞動力素質。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壯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重要意義


綜合國力競爭不僅關係到一國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還涉及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一個國家只有努力提高其綜合國力,強化其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強林中立於不敗之地。當代綜合國力競爭中那種長期競爭、加強合作、綜合較量、重點突破、勝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已被理論和實踐所證明。但是,這種綜合國力競爭戰略中實現其國家利益和目標的標準又如何來確定,這無疑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例如,某些發達國家的綜合國力理論研究的價值判斷往往帶有一定的強權政治的傾向。中國研究綜合國力、實施其綜合競爭戰略的主旨,則是為了提高中國的基本國力,在國際競爭中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攜手共進,從而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做出較大的貢獻。
綜合國力競爭強調國家力量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也就是講究經濟、科技、軍事、政治、文化、外交和國民素質等各方力量的合力所產生的系統效應;同時也並不放棄在其中幾項根本性的或具有本國特色和優勢的重點力量上的集中突破。這是綜合國力提高與發展的根本立足點。綜合國力競爭戰略強調不同時空範疇內競爭與協作的有機統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集團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除了競爭,還需要合作;競爭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競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國力競爭
爭早就融為一體,並已成為當代綜合國力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又一新趨勢。正確把握好這種發展趨勢,將有助於我們不失時機地進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並分享因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協作所帶來的重大收益。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確立,但有許多新的方面或新的關係需要具體落實形成。因此,開展綜合國力評價,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指標以及指標間相互關聯和影響,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也可參與到世界綜合國力評價中,在世界各國比較研究中找到更適合中國的理論和做法,從而加速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會制定相應的經濟增長目標,而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綜合國力達到某一水平,可以這樣講,經濟增長是手段,綜合國力提高是目標。二者的關係如何處理,實質上就是注重過程還是注重結果,或者是二者並舉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既要注重手段,又注重目標。但必須強調的是綜合國力的提高是目的,真正進行比較有意義的不是增長速度本身,而是綜合國力水平。一個國家或地區最佳的經濟增長應該是符合國情的總量增長和彼此協調的內部結構增長,即能夠使綜合國力提高的經濟增長才是最佳的經濟增長。我們完全可以借用綜合國力的評價思想和有關評價指標和方法,圍繞中國增長方式的轉變,制訂出切實可行並具有量化操作的具體目標。
總之,雖然當今世界形勢總的趨向緩和,但天下並不太平,戰爭危險依然存在,世界仍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和平與發展雖已成為世界的主流,但制止戰爭仍需愛好和平人們的努力。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所謂力量,絕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力量,最重要的是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心理等諸多力量,即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不僅反映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自由行動和影響國際事務的綜合能力,也代表一個國家盛衰與發展的程度,標誌一個國家安全與穩定的水平。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爭奪綜合國力優勢當作新一代的國家戰略目標。爭奪綜合國力優勢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誰能搶佔這個“制高點”,誰就有可能在戰略上佔優勢,政治上更獨立,經濟上更繁榮,軍事上更強盛,外交上更主動,誰就能夠勝利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相關詞條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人民代表大會制社會主義法制民主集中制科學發展觀物質文明市場經濟依法治國民主政治生態文明

參考資料


1、http://www.kfcredit.gov.cn/show.aspx?id=122&cid=23
2、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3/19/content_5295801.htm
3、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95793.htm
4、http://learning.sohu.com/20060224/n241977285.shtml
5、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174181.htm
6、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6100&ID=6575
7、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377030.html
8、http://finance.people.com.cn/GB/51844/51850/132049/132050/767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