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山

慈姥山

舊志記載:“慈姥山上產竹,堪為簫管,屬樂府,名為鼓吹山。慈姥山積石臨江,崖壁峻絕,為舟楫避風之所。李白慈姥竹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基本介紹


慈姥山
慈姥山 原名鼓吹山,又名馬和慈母山。位於市區西北,瀕臨長江,距江蘇地界僅500米。西南距馬和輪渡約1.5公里。山高59.4米,從江中望去,山形頗似頭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貓,俗稱貓子山。舊志記載:“慈姥山上產竹,堪為簫管,屬樂府,名為鼓吹山。”慈姥山得名於南北朝時期。相傳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苦讀,累歲不還,其母勸其返宮,太子執意不從,信手將一雙竹筷插入土中,表示竹筷如能長成竹子,即隨母而歸。因母愛真摯,感動天皇玉帝,片刻間,筷子果真長成竹子,後人便將此山所產竹子叫做慈姥竹或慈母竹,鼓吹山也因此改名為慈姥山或慈母山。後人吟詩讚曰:“皇母適江左,擁子喜且哭;母愛動天地,插筷長成竹。”慈姥山所產的慈姥竹,體圓節疏,是專供宮廷作簫管之用的一種貢品。用此竹製作的竹簫異於眾處。西漢辭賦家王褒在《洞簫賦》中把這種竹簫的音韻效果寫得有聲有色:聽其巨音,苦慈父之畜子;其妙聲,苦孝子之事父;其仁聲,苦凱風紛披。千百年來,慈姥竹曾為許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頌。梁吳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題詠慈姥竹的詩作。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在著名的《姑孰十詠》中曾寫下《慈姥竹》一詩:“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把慈姥竹簫管之樂比作“龍吟”、“鳳曲”,為後人交口傳誦。可惜的是,慈姥竹今已絕生。慈姥山積石臨江,崖壁峻絕,為舟楫避風之所。北面不遠處有一港,名和尚港,相傳楚僧真定見磯頭浪涌,以杖錫開河於磯后,故名。今和尚港柳樹成蔭,港前有一木橋,名吊星橋,橫跨兩岸。村落炊煙裊裊,雞犬相聞,一派水鄉景色。巔峰臨江處昔有昭明太子讀書閣,又稱昭明太子讀書台,始建於南朝,為一座三層古雅樓閣。另有丁蘭廟、彌陀寺等古迹,今均廢不存。山崖險處原有一3米多高的石碑,上刻有“北潤州上元界,南宣州當塗界”字樣。此碑可能立於唐代,今亦不存。登頂俯視,唯見大江前橫,渡輪如梭;萬頃田疇,阡陌縱橫。對岸烏江霸王祠遙相對峙,下游古鎮江寧隱約可見。山南工廠成群,樓房林立,湖泊、苗圃,點綴其間。
陸遊與慈姥山
陸遊《入蜀記》:慈姥磯,磯之尤?絕峭立者。徐師川有慈姥磯詩序云:“磯與望夫石相望,正可為的對。”而詩人未嘗掛齒牙,故其詩云:“離鸞只說閨中恨,舐犢誰知目下情。”然梅聖俞護母歸宛陵,髮長蘆江口詩云:“南國山川都不改,傷心慈姥舊時磯。”師川偶忘之耳。
李白慈姥竹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