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復婚捐肝女主角

蘇丹,女,中國漢族人。2012年6月因為對公司的規劃產生分歧而與丈夫離婚。離婚兩個月後丈夫被查出患肝硬化中晚期,需進行肝移植,為救前夫與前夫復婚並捐肝。

事件介紹


一對相伴近10年的夫妻,在2012年6月因為對公司的規劃產生分歧而離婚。離婚後,兩人暫時同住。兩個月後丈夫被查出患肝硬化中晚期,需進行肝移植。前妻幾度勸說,終於說服前夫復婚並接受她捐肝。當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專家探究原因時,妻子哭著說“因為我愛他”。

社會評論


蘇丹接受手術
蘇丹接受手術
有一首膾炙人口、歷久彌新的80經典老歌叫《因為愛情》。而看罷上述這對曾為夫妻的普通人,在一方突遭重大疾病之時,另一方則義無反顧地堅持要“復婚捐肝”,我真切體會到了一種平凡人身上“因為愛情”的感人力量。如果說歌曲常能營造出某種特定的情緒和氛圍,像這樣一棄前嫌的捐肝救人,顯然更會給人一種精神與內在的強大升華。
的確,“復婚捐肝”的事情雖然感人,但其畢竟發生在一對曾經相伴10年的男女身上;按著尋常的思維理念,它的“新聞價值”或“宣傳意義”,似乎有點缺乏“完美”、不夠“榜樣”——可這又如何,正如維納斯的雕像因了斷臂才愈顯美麗,假如人們不再堅持於某種“模式化”的思想,就不難悟到:越是這種毫無加工與拔高的平凡之愛,也越能深深打動和震撼普羅大眾;而這種從身邊“愛”起的樸實風尚,難道不正是打造和助推社會文明的堅實基礎么?
不必否認,“復婚捐肝”固然值得稱道,但它至多是種“小愛”裡面的精華與亮點。比起“最美媽媽”吳菊萍的勇接墜樓兒童,比起“最美司機”吳斌的忍著劇痛將車停穩,“因為愛情”的感人之舉,確實顯得不在同一“感動層面”。然而,即便如此,“復婚捐肝”同樣有其不可替代的“感動價值”——對於許許多多平凡普通的小人物而言,他們或許沒有超越常人的“大愛”之思,但卻肯定有著“讓身邊人都平安幸福”的“小愛”之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句“因為愛情”之後的勇敢付出,也是絕對能夠引得公眾為之動容和由衷敬佩的。
網上的反響與議論,也從一個側面映襯了筆者的感想。這是這樣的一則社會新聞,在某門戶網站上傳之後,很快便創下了上萬次之多的點擊瀏覽記錄。而閱讀跟帖留言,向來尖銳潑辣的網言網語,卻好像都變得溫情脈脈起來,諸如“送上我的祝福”、“為這女子感動”、“願你們早日康復”的話語,幾乎佔到了絕大部分。我就認為,假如“復婚捐肝”沒有觸發普遍的心靈震顫,即使發動大批“水軍”,估計也很難引來這樣的“網評”效果。
2012年10月31日,在解放軍309醫院,蘇丹和其丈夫的手術成功完成。在2012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蘇丹被委員會列為推薦人之一,從她的身上,我找到了一個可以相信愛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