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周永健的結果 展開
周永健
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周永健(1952年3月---2008.5)1952年3月生於四川省南充市。1969年上山下文插隊落戶於四川省岳池縣顧縣區。1978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美術系。其後在南充綢廠、重慶綢廠設計室從事美術設計工作。1985年3月調入重慶出版社工作,1986年5月任重慶出版社美術編輯室副主任,1987年11月主持美編室全面工作,1992年起任美編室主任。“中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評審委員。
人物書畫展
作品
周永健在《中國書法》、《美術史論》、《文藝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書畫專論及評論30餘萬字,發表書畫作品100餘件,曾受中國書法家協會之聘,連續7次擔任“全國中青展”評委,三次擔任中國楹聯展評委。1987年5月,應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之邀,受中國書法家協會委派,赴“新加坡書法營”講學。1996年12月,作為文代會代表參加“中國第六次文代會”。
出版有作品專集《周永健書法》、《周永健書畫集》、《周永健書法作品集》、《周永健書畫藝術》;專著《隸書概覽》、《周永健書法文集》;散文集《風幡琴指辨》、《雪泥鴻爪》等。另有作品入編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
作品名稱 | 作者名稱 | 作品簡介 |
風幡琴指辨 | 周永健 | 《風幡琴指辨》是2000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永健。本書是畫家文叢中的一冊,主要收入了著名書法家周永健先生的散文、隨筆、小品文等數十篇,同時書中還附有大量的作品。全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構思精妙、文筆精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及豐富的人生閱歷,非常值得一讀。 |
周永健書畫藝術 | 周永健 | 《周永健書畫藝術》是2008年4月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永健。主要內容包括:敬亭秋色;湖山清秋;湖畔;又看扁舟入書畫;誰會鈷姆潭中意;秋山圖;湖冊高秋圖;前世煙柳釣徒;春江垂釣等等。 |
書法作品
周永健其草書氣勢襲人,揮毫絞轉自如,用墨枯潤相間,似綿裹鐵的線條,瀉出豐富的情感世界,內含張力和韌勁,絕無累佻流滑之習氣,在以篆隸為根的基礎上得到升華。究其源,肇於二王體系,深諳用筆貴用鋒之理,藏露兼施,方側並用,墨色華滋,氣息直逼顛張醉素,形式多取宋人團扇和繪畫斗方。其線條富有音樂般節奏,在一定層面上實現了對明清書家審美的超越。
書法學術獎”頒獎會
周永健更是一位知名的書法家。通過數十年深入對古代書法藝術的不懈探索研究,他出版了研究書法的學術專著《隸書概覽》、《風幡琴指辨》兩部,有論文及藝術評論35萬字;出版藝術專集《周永健書法作品》、《周永健書畫作品集》兩本,書畫作品200餘件發表於《人民日報》、《中國書法》、《美術觀察》、《中國書畫報》等全國性報刊和各類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中。他的書法作品也多次參加“中國書法展”、“第一屆全中國代表書法家作品展”、“第三屆國際書法交流東京大展”等國家級和國際書法交流大展。
庄天明在《周永健書畫集·序》中說:“當世之時,惟潛心向學向藝而不易,惟物慾橫流而心志不頹者難能,永健於學於藝不廢熱愛,旅塵旅俗清操自立,所以他又是我常懷感念而抱以更多希望和期待的人。”
作品
著書與文藝新見
書法作品
周永健的藝術取向與其人生態度一樣,標舉“清而厚”的風格,精拔深穩,秀潤華滋,為其人格之象徵。其書法以晉韻唐骨為基,得意碑帖之間,流麗剛健,法意相參,巧拙互用,曠達沖和,如其人,如其志,真正體現了他“藝道一體”、“緣藝證慧”的心性修為。從創作心態上看,周永健主張“平常心”,即“閑散”、“閑適”的心境,追求“真性真趣”;從藝術家立世的原則看,主張“善取大慧”、“物盡自然”、不與俗世同化的藝術天性,力主“具聰辨之質兼以真性情者則藝近於道”;從對藝術的把握上看,他主張消除“法障”、“心障”,而追求以“通”為特徵的“真智大慧”,並以“參悟”為根本,以“打通”為手段;從藝術風格上看,他更偏重於“淡”、“清”、“雅”的文人趣味,提倡學術研究之風,主張以學養藝,並身體力行,帶動了重慶市書協的讀書風氣。他始終把讀書、從藝視為“求慧”、“格物窮理”的手段。其論別開新境,睿智灼見於此可見。
養心與時代取向
書法作品
他在《明軒題跋》中寫道:“文崗問余書道如何更進,余曰,清奇古怪,斯為書之異格。清,氣格清逸、風韻超邁是也;奇,拔俗去媚、出以奇格是也;古,法不乖道、質古意淳是也;怪,天趣盎然、心性自在是也。余審文崗書知對應有據,正可倚斯精進,何顧世論短長,眾議紛紜也耶!”其“清奇古怪”之論足可啟愚發智耳。
修身與廣結善緣
書法作品
周永健在書法界以謙虛謹慎、尊老愛幼而頗孚眾望。古人謂“身正者不令則行”,重慶市書協有著令人羨慕的凝聚力、藝術活力和良好的形象,與周永健紮實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有著一定的關係。周永健在《馬世曉行草二種讀後》中說:“書法所以為藝術,恐於積學一途外尚有非學而應具的東西,那也許就是精神無累的自由和純凈。”此語明示了他的所持所守。觀他豐富的學養與藝術實踐,更加了解他“緣藝證慧”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的殊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