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哲學
我的旅行哲學
在回望20多年的旅行對人生的改變時,陳丹燕表示,“旅行讓我變成了一條江,如果沒有旅行我就是一條小水溝,我非常地愛旅行。 ”[旅行的方式]在都柏林閱讀《尤利西斯》陳丹燕的旅行,和常人不一樣。 ”20多年的行走,改變了陳丹燕的人生。
《行走時代·陳丹燕旅行文學書系》是國內第一套行走範圍最廣、時間跨度最長、旅行種類最多(咖啡旅行、博物館旅行、極地旅行、夫妻旅行、親子旅行、人文旅行)、旅行文體最新(旅行小說)的旅行文學書系。《我的旅行哲學》是該系列第一輯的首發本。
陳丹燕是中國作家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背包客。她邊走邊寫20餘年,一個人去旅行,走上漫漫異鄉路,用腳丈量出屬於她的世界。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現給讀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學。陳丹燕持之以恆地描繪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與自我,用優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蒼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無盡城池裡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細密敏銳感之自然的終極神秘,並神遊在與世界各地那些曾經的偉大心靈交流的內心世界中。
陳丹燕,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著名作家。1958年生於北京。1972年在上海上中學,開始寫作並開始在《上海少年》上發表少年習作。1978年2月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1990年發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麗日》,開始成人文學的寫作。1995年《一個女孩》德譯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國之聲選為最佳童書。1996年《九生》獲奧地利國家青少年圖書獎、德國國家青少年圖書獎銀獎。代表作《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魚和它的自行車》《慢船去中國》,旅遊隨筆《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裡》等。
1991年訪問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國以外的世界,受到了極大的吸引。從此她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二十多年間,走過了世界上很多地方,並且寫出了一系列旅行文學著作。她徜徉於被人文傳統浸潤的古老大陸,讓心中的詩意在梵高的麥田裡燦爛,讓腳步拓印在喬伊斯踩過的都柏林小巷。她也去朝拜神性的自然,喜馬拉雅山的一縷光、義大利山崖上的滿天星,都讓她化身謙卑與喜悅的小草。在陳丹燕看來,旅行是需要忍耐的,因那無可預知的苦頭;但旅行又有著慷慨的獎賞,從不辜負人的好奇心。在她那裡,旅行就像編織,一次次勾連開去,發現未解的題目越來越多;而上一次旁逸斜出的線頭,卻常常在別處蔓延出一段意想不到的答案。她就一路越走越遠,走出了許多不一樣的旅途故事和感悟。
第一章 我的旅行世界
一、自然的神性
二、與那些偉大心靈一同感知的舊大陸
三、稻米溫潤清香的世界
四、世界的殘缺之美
結語
照片小札:他者
第二章 我們為什麼旅行
照片小札:錯覺
第三章 路上的精神與物質
照片小札:相對
2014年4月13日,陳丹燕攜新書《我的旅行哲學》做客上海圖書館,並以“看透風景:一個作家正在旅行”為演講主題,與讀者分享了她的旅行經驗和感悟。在回望20多年的旅行對人生的改變時,陳丹燕表示,“旅行讓我變成了一條江,如果沒有旅行我就是一條小水溝,我非常地愛旅行。”
“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的。”抱著這樣的心愿,作家陳丹燕踏上了旅程,而且一直行走至今。
[旅行的緣起]
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
談到旅行的緣起,陳丹燕回憶說,開始的旅行非常簡單,“我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聽短波,那個時候聽得最多的是澳大利亞廣播電台,我想有一天如果可以看到世界就太好了,所以我想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的。”
上世紀90年代初,陳丹燕第一本書在日本出版,“我有了外國錢,1990年去了日本。”後來她就開始慢慢地用版稅在世界旅行,用到最後版稅不夠了,“好幾次飛機快要起飛了,行李超重,我拿不出罰款,然後會跟稱行李的說,我這麼遠,旅行了這麼長時間,就超重一點點。雖然每次遇到的是不同的人,但他們都會說,那好吧,下回不要超重了。”陳丹燕說,“好象大家都很理解,覺得你為旅行花光自己的錢是非常應該的,如果還帶著一大堆的錢回來,你不是真正想旅行。”
旅行讓陳丹燕最大程度地親近自然。她說,生活在大城市裡面,自然離我們非常遙遠。在上海最偉大的自然就是夏天下雷雨,這個雷從天上滾過,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自然。“其實人作為一個動物,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可以和自然契合的那部分。要在一個非常偉大的自然裡面,你會發現你可以和自然溝通,如果有了這種溝通的關係,其實我認為讓人的動物性得到了非常大的安慰。我覺得自然是可以撫慰人的精神,不是哲學,也不是人類產生的文明。人類產生的文明並不能夠真正撫慰人的精神,但是自然是可以的。”
[旅行的方式]
在都柏林閱讀《尤利西斯》
陳丹燕的旅行,和常人不一樣。中文系出身的她,會把書當作字典和地圖,比如她想去都柏林讀完《尤利西斯》,希望去塞爾維亞讀完《哈扎爾辭典》。“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沒有一個偉大的人指點你,你也看不懂。所以我能夠找到喬伊斯指點都柏林,帕維奇幫我指點塞爾維亞,更加好了。”
如今,去都柏林讀《尤利西斯》,陳丹燕已經做過了,她形容這種感覺“非常享受,書裡面很多點在都柏林還存在的,我就拿著那本書,喬伊斯寫墓地的那一章就是去墓地讀完。《哈扎爾辭典》我就想去塞爾維亞讀完。這是一個旅行的目的,然後開始找我怎麼能夠去那裡,我去那裡要在哪裡讀,有哪些東西要跟這些書聯繫在一起。如果能在地理上閱讀,這是很大的享受。”
2014月3月在巴黎,陳丹燕就去了梵高過世的地方,因為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都非常愛梵高。“我想去看那個麥田,其實它離巴黎只有30公里的路。那天下大雨,全淋濕了,我就是撐著很破的傘去麥田。麥田不是梵高畫的金黃色的,因為麥子還沒有收,沒有黃,是綠色的。下雨的時候一個人都沒有。梵高畫過很多次的麥田,最後就在麥田的當中開槍打肚子。梵高死去很多年,麥田還是留著那種特殊的氣韻,你可以感受到。先去看梵高畫的教堂,然後再去麥田,然後走到麥田當中,在梵高畫麥田和開槍的地方,豎立了一個小牌子,周圍是寂靜無聲,旁邊是梵高和他的弟弟墓地,還有就是常春藤,一直活到現在。一個人的感受非常好。”
[旅行的收穫]
看世界啟發了我對故鄉的好奇
陳丹燕曾以上海寫作著稱。13日她首度披露,旅行是幫助她寫“上海”六本書的起因,“我看到了世界,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跟上海的建築相似,跟上海話裡面的那些外來語相似,它啟發了我對故鄉的好奇。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上海原來是一個世界主義的城市,現在慢慢單一了,也許如果沒有看過世界,我也不知道。”
20多年的行走,改變了陳丹燕的人生。“旅行可以帶給你對世界完全不同於其他人的深切體會,這種體會能夠讓你愛這個世界,而不是恨這個世界;變得寬容,而不是變得狹隘;能夠容忍生活當中很多的缺憾和遺憾,努力消解由於這些遺憾帶來的內心怨憤,這慢慢讓你變得廣大和寬容。我就想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廣闊的人……是旅行讓我變成了一條江,如果沒有旅行我就是一條小水溝。我非常地愛旅行。”
行走了20多年,陳丹燕逐漸放慢了腳步。“有的時候我覺得,我會想旅行慢慢是這樣子:一開始是一條線,然後過了幾年之後會慢慢變成一個圓。之後看得更加細一點,不會像年輕時候,非常饑渴,經常走長途的路,到晚上洗澡的時候,發現兩條腿之間很疼,原來是牛仔褲有折縫,把我腿磨破了。現在就會更細,如果有享受,我想我也會去享受一下,很好。”
儘管放慢了腳步,但陳丹燕對旅行這件事,至今毫無疲憊,“想到這個事情,就會兩眼放光,我要去那裡,一直會這樣想。”
[旅行的背後]
沒丈夫的支持我不可能遠行
旅行多年,常有人這樣問陳丹燕:“你看上去好像沒有家一樣的,好像就是一個單身的人,才可以做這樣長時間的旅行”。陳丹燕總是告訴對方,其實不是這樣的。昨天演講現場,陳丹燕的丈夫陳保平也悄悄地坐在了觀眾席上。
當大家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向這位陳丹燕背後的男人時,陳丹燕在台上也大方秀恩愛:“我非常感謝陳保平,如果沒有他的寬容,我不可能有這樣長期的旅行,有的時候我旅行五個月不在家,他照顧家庭,照顧小孩。等我的孩子長大了,她開始喜歡旅行,但是一直我們兩個人一起走,陳保平沒有時間跟我們一起去旅行。他是一個支持我的人。”言語間,愛意無限。
據13日在場的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披露,陳丹燕和先生陳保平已經合作完成了一部書稿,專門寫夫妻旅行的,兩人各寫一半。已先睹為快讀完書稿的鄭重說,“我一看就是完全兩個世界,一個是金星,一個是火星。但當我們推出這本書的時候,他一定會(和陳丹燕)一起坐到台上。”他說,此前四分之一個世紀,陳丹燕經歷了一個作家的獨行時代,“我們希望陳丹燕不會再寂寞。”
同時,陳丹燕印度旅行圖片展即日起也在上海圖書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