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農學院

揚州大學二級學院

揚州大學農學院是我國創立最早的農學系科之一,學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我國愛國實業家張謇創建的私立通海農學堂。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南通學院(私立南通大學)農科、蘇南文教學院農教系和江南大學農藝系三部分組成蘇北農學院;1971年南京農學院遷揚和蘇北農學院合併組建江蘇農學院;1992年江蘇農學院與其他駐揚的五所高校合併為揚州大學,更名為揚州大學農學院;自1998年以來,為適應合併辦學需要和學科建設要求,農學院又歷經多次調整,但一直沿用原名稱至今。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揚州大學農學院
揚州大學農學院
據官網資料顯示,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專任教師61人,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人,農業部種植指導專家2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1人、第二層次1人、第三層次5人,博士生導師27人,碩士生導師66人。

學科體系

學院設有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作物學一級學科博(碩)士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生物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環境、農業信息化技術、區域農業發展、作物生產裝備及其自動化等7個二級學科博(碩)士點和生態學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點(含作物、農村與區域發展2個培養領域);學院設有農學、農村區域發展2個本科專業和農學(農業信息技術)專業方向,其中農學專業為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和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揚州大學特色專業建設點。
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發源於1902年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辦的江海農學堂。20世紀60年代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准設立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1986年、1994年、2001年相繼被確定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及其控制方向於2005年被遴選為江蘇省重點(交叉)學科。1996年後,一直為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獲得榮譽


揚州大學農學院
揚州大學農學院
學院一貫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傳統,勇於改革創新,在教學、科研、科技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院在研科研項目163項,其中863計劃、973計劃、948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59項,省(部委)級項目50項,在研項目經費達7000多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13項,育成作物新品種6個,申請國家專利8項。不少研究領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 
農學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為國家特別是江蘇培養了大批高級農業專門人才,並獲得了一大批推動農業科技與生產發展的重要成果,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人才培養質量與辦學水平居國內領先,享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 

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

揚州大學農學院
揚州大學農學院
揚州大學農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科研單位有著密切的科研合作關係,並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荷蘭、香港等國家或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科研成就

學院承擔包括國家“863”、“973”、國家基金等在內的各類課題240餘項,其中國家級課題94項,2008—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49項,在研課題總經費1.15億元,國家級項目經費佔70%以上。“十五”以來,共培育出水稻新品種12個、玉米新品種5個、小(大)麥新品種10個、油菜新品種1個;先後形成了80多項農業科技重要成果,其中“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理論與技術”等3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9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另在《Nature》、《PlantCell》等國際性重要刊物和《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等國內權威期刊上年均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其中由我院參與完成的“水稻第4染色體精確測序”成果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頭條新聞。 
學院一貫重視走產、學、研、政結合,長期堅持立足江蘇,面向全國,積極開展農村成人教育師資培訓、科技成果推廣和農業技術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地方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及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研製的“作物葉齡模式”、“作物群體質量栽培”、“作物精確定量栽培”等技術和育成的水稻、小麥、大麥、油菜、玉米等新品種均在我國大面積生產上得到推廣與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有關農科教三結合的模式得到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的充分肯定。其中,標誌性成果“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被農業部列為全國主推核心技術,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江蘇省省委書記羅志軍、省長李學勇、副省長黃莉新以及科技部、農業部有關主要領導均先後到我院基地視察。由我院實施的黃莉新副省長指揮方——興化市103.4畝雜交粳稻精確定量栽培攻關田驗收畝產達898.9公斤,最高田塊畝產達937.2公斤,雙雙刷新了我國稻麥兩熟條件下水稻單產最高紀錄,由我院擔任技術指導的江蘇大中農場於2011年創造出689.9公斤/畝的江蘇小麥單產最高紀錄,進一步擴大了我校影響。此外,我院還被省農業委員會認定為省級科技培訓基地,長期堅持以江蘇為主體,輻射上海、安徽等地農墾和司法農場以及絕大多數縣市區開展科技服務與技術培訓,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在農業部水稻、小麥、農機專家組指導工作、江蘇省高產創建活動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贏得了較好的辦學聲譽。 

領導團隊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郭文善
院長劉巧泉
副院長嚴長傑,陳源
副書記沙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