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濱
鄧文濱
鄧文濱(1811—1890后),字綉章,號雅人、一號渭卿,人稱“湖北第一才子”。因其祖先受姓於南陽,故又自號南陽布衣。清代增貢生,蘄黃名宿。清嘉慶辛未年(1811年)五月二十日出生於黃梅的一個科舉世家,先世定居於張林鎮鄧家老屋(今屬杉木鄉),其祖父鄧朋(1761——1835)考取歲貢候選訓導后,舉家遷至壠坪鎮打鼓嶺紫雲山(今屬苦竹鄉)。
黃梅鄧氏自元代落籍於黃梅(遷梅始祖鄧冕,文學生),傳至文濱,歷經十五世,代入邑庠,其中八世祖鄧起鳳、祖父鄧朋、父親鄧士藻(1787——1851)為歲貢生。黃梅鄧氏雖沒有帥氏、喻氏、蔣氏世家影響大,但與上述望族均有較為親密的姻親關係。文濱自幼聰穎好學,“讀書有神,載籍一經寓目,皆能甄差派系,探索本源,為文萬言立就”。道光十三年(1833年)與伯父鄧士芹同補博士弟子員,先後四次縣試名列前茅,晉為增廣生員。“累應鄉試,為南北主司所激賞”,“文藝尤為士林傳誦”,然而命運不濟,“富於學,不得志”,歷經丁酉科(1837年)、甲辰科(1844年)鄉試未中,咸豐辛亥科(1851年)始被批中,恰遇當年“九月初三日正考官卒於闈,副考官始遺之”。己未科(1859年)參與北闈順天鄉試時,題名時再次以額滿見遺。時人皆為扼腕不已,可是文濱卻表現出較好的心態,泰然處之曰“科名為利祿階梯,余之志趣本不在此,是今而後可以謝親族矣”。逐無意於仕途,曾短期任從七品的文職官員——詹事府主簿,不久亦掛冠而去,專究心經世之學。
同治三年(1866年),時強匪騷亂,黃梅百姓深受其害,鄧文濱“留心桑梓,不肯聽其崩潰”,建議採用古之兵法,壘石築城,與三弟文鑒(1821—1864)等在黃梅西北部創築萬家堡以御賊,斷絕安徽、江西等地游寇的後路。開工之日,文濱親與百姓一起築工事,鄉民非常感動,築城的積極性大增,爭運奮築,大大提前了工期。在守城與匪奮戰時,文鑒不幸殉難,時年四十四歲。御史得知后,親自主持予以厚葬,並請示朝廷追贈其世襲雲騎尉,崇祀忠義祠。三弟遇難后,文濱悲痛萬分,帶領百姓奮勇禦敵,終使眾賊退去,百姓轉危為安,均感其恩德。
徠鄧文濱生性曠達,篤於至行。生平喜遊歷,“以山水自放,嘗游京師,歷西山,過齊魯,覽泰岱”,所到之處,必交賢豪。他嫉惡如仇,遇到不平之事,必當面斥責,耿直的性格,贏得了時人的普遍尊重,在百姓中有較高的威望。
光緒年間,鄧文濱於萬家堡安享晚年,杜門不聞理亂,潔其身以垂訓於後世,親課子孫以讀,日以著述自娛,閑暇之時則與山民野老談論古今軼事。光緒二年,他參與了的《丙子縣誌》的篡修工作。在其八十高齡(時光緒十五年),仍與同宗進士鄧宗衡、貢生鄧廷杞、長子鄧在中等人續修《鄧氏宗譜》,並欣然為之序。
鄧文濱題字
世代家學淵源,使文濱兄弟五人均學有所成。二弟文煥(1815—1879),同治元年(1864年)壬戌恩科舉人,官授襄陽縣教諭;三弟文鑒,文學生,修堡御賊時殉難,世襲雲騎尉,崇祀本邑鄉賢祠;四弟文模(1828—?),例貢生,進士吳文林孫婿;五弟文桓(1836—1881),例貢生。
鄧文濱先後娶了兩位夫人,均先他而去。元配石氏(1809—1849),太學生朗軒公女,年長文濱兩歲,四十一歲時去世,育有一子一女:長子在中(1838—?),例貢生;長女適太學生吳道傳長子。石氏去世后,文濱繼娶朱氏(1827—1886),文學生名華之妹,育有三子三女:次子厥謀(1854—1871),未婚,卒;三子國鈞(1862—?),業儒,出嗣五弟文桓,舉人吳鐸孫婿;四子在申(1865—?),太學生,宿松舉人徐曾之岳父;次女適文學生帥之楨,三女適文學生盧士彬,四女許陳。文濱生前即為自己在壠坪鎮下灣呂家大壠選好了墓址,兩位夫人之墓分葬其虛位兩側。
筆者認為,鄧文濱的為人、為文應該和他的名字一樣,讓更多人所知曉。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段歷史並不久遠,他的後人應大多仍生活在黃梅,希望他們能搜集到他更多的著述,挖掘出更加詳實的資料,將更加豐富的鄧文濱以文字形式載於史志,傳於後人。
《黃梅戲宗師傳奇》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