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壽帶鳥

藍壽帶鳥

藍壽帶鳥(學名:Terpsiphone cyanescens):體長19-22厘米。雄鳥體羽喙基、下頦、飛羽和尾下覆羽黑色,胸部有非常微弱的黑色羽圏,其餘體羽多為灰藍色,臂部淡藍色。雌鳥頭部灰藍色,雙翅和尾巴棕褐色,下體淡棕色。虹膜黑色具藍色眼圈,鳥喙和腳爪與體羽同色,也為灰藍色。

留鳥。主要棲息於低地原始森林和次生林的林下灌叢中,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是菲律賓巴拉望群島的特有物種。

形態特徵


藍壽帶鳥
藍壽帶鳥
藍壽帶鳥體長19-22厘米。雄鳥體羽喙基、下頦、飛羽和尾下覆羽黑色,胸部有非常微弱的黑色羽圏,其餘體羽多為灰藍色,臂部淡藍色。雌鳥頭部灰藍色,雙翅和尾巴棕褐色,下體淡棕色。虹膜黑色具藍色眼圈,鳥喙和腳爪與體羽同色,也為灰藍色。

生活習性


留鳥。主要棲息於低地原始森林和次生林的林下灌叢中,然而由於棲息地喪失,種群可能正在減少。在地面和距地高15處活動和覓食。聲音為一個響亮的斷斷續續(幾乎嘎嘎作響)的顫音持久鳴叫,每4秒一個章節,每分鐘重複幾次。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繁殖期在4-7月,卵乳白色,有不規則分散的斑點。

分佈範圍


是菲律賓巴拉望群島(Palawan,Busuanga,Culion和Bantac)的特有種。
藍壽帶鳥分布圖
藍壽帶鳥分布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