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陸衛的結果 展開

陸衛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執行院長

陸衛,男,漢族,1962年生於浙江寧波,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2013年9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2019年2月起擔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光電子學,半導體物理學和固體光譜學。研究方向為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及其相關凝聚態物理研究,光子晶體及其光電技術中應用研究。

個人經歷


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
1989年至1991年,作為德國洪堡學者在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從事固體光譜學研究,後學成歸國
1992年起,任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7月至1997年8月,在瑞典哥德堡大學做訪問教授
1999年6月至1999年7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訪問教授
2000年起,先後擔任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2003年4月起,連任上海市啟明星聯誼會理事長
2003年9月至2003年10月,在德國洪堡大學做訪問教授
2007年起,任上海市物理學會常委理事
2013年9月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
2019年2月起,擔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

獲得榮譽


陸衛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8項,獲省部級人才獎5項,SCI收錄學術論文150多篇,被他人引用800餘次;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0多項;發表專著《半導體量子器件物理》。他主持的“紅外探測效應中局域化機理與操控及其應用研究”項目獲200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其本人於2008年獲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他領導的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連續4次被評為優秀,並在2007年被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免一輪評估且獲准為優秀實驗室。
在2011年的國家技術發明獎評選中,其所申報的項目“高可靠性氮化鎵基半導體發光二極體材料技術及應用”榮獲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在2014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評選中,其所申報的項目“局域態操控的紅外探測機理”榮獲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學生培養


研究生的培養以培養獨立科研能力為主,在培養過程中以學生自我探索為主體,導師主要是論文方向的引導與關鍵學術問題上的討論,同時為學生提供紅外光電子學研究的實驗與理論平台(包括材料與器件製備、物性表徵、機理分析等先進手段,典型設備包括材料製備方面的MBE系統,器件製備方面的光刻等系統,物性表徵方面的系列性的光譜設備,理論方面的多種光電子材料-器件及光子晶體計算分析軟體等),需要學生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和吃苦拼搏的精神。為此研究生都是密切結合課題組的重要科研項目進行學位論文的研究工作,相關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學院方向性創新項目,上海市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等,學生將在課題組已建立的基本研究平台上與指導老師合作,在與導師共同完成相關研究課題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為此優先考慮招收碩博連讀和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保障有必要的科研能力培養的時間。在研究工作需要情況下,擇優選擇同學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進行博士研究生的聯合培養。
截至2008年共培養研究生約20人。畢業生作為第一作者都至少在SCI收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畢業生的人均第一作者論文5.6篇(包括國際會議論文),其中SCI收錄學術刊物4.3篇,人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以上。畢業後主要的去向是國內大學與研究所,出國做博士后,國內外的高技術公司等。

主要成果


在科研理論上,陸衛應用紅外磁光光譜手段從實驗上直接驗證了Haldane禁帶理論猜想。陸衛的這項工作是在國際上首次用遠紅外磁光光譜方法直接從實驗角度驗證了Haldane猜想命題的成立。這一實驗驗證不擔為磁學領域解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命題的判別,而且在人們對自然界的基本科學規律方面作出了新貢獻:從實驗角度確立了一個物理體系從量子極限向經典極限過渡時,也可能存在非連續的、呈跳躍性的過渡方式。該項工作的部分結果在國際物理學界的權威刊物《物理評論快報》上刊出。
在學術研究獎上,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上海科技進步獎、上海自然科學獎。
在榮譽稱號上,曾獲上海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上海首屆優秀啟明星榮譽稱號、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國家人事部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香港求是傑出青年科學家獎、上海市首批領軍人才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