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麻蜥

山地麻蜥

山徠地麻蜥(學名:Eremias brenchleyi)為蜥蜴科麻蜥屬的爬行動物。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是華北地區一種習見的蜥蜴類動物,以往曾被認為是麗斑麻蜥(E.argus Peter)的一個亞種。有關山地麻蜥外部形態方面觀察研究,在《安徽兩棲爬行動物志》等資料上已有初步報道。

簡介


山地麻蜥,體型較小,尾部約為身長的1.5倍,眼下鱗伸入上唇鱗之間,雄蜥於繁殖季節體側各一條紅色的縱紋。棲息在平原、高原和丘陵地帶,主要生活在石質高地。因此,時常有具有亂石的低山頂上能夠發現它,而其周圍卻多麗斑麻蜥。分佈在內蒙、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鑒別特徵


額鼻鱗成對,外形與麗斑麻蜥相似,但尾較細長,約為頭體長的1.5倍,眶下鱗伸入上唇鱗之間而達口緣。雄蜥於繁殖期沿頸部至體側出現一條紅色縱紋。
山徠地麻蜥照片
山徠地麻蜥照片

生活習性


山地麻蜥主要棲息在市郊海拔大於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頂。研究結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約為1隻/100 m2,其數量與山丘土石狀況、植被蓋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關係,與植被類型關係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護洞”行為。主食昆蟲和蜘蛛,春季食物生態位寬度大於秋季,食物生態位重疊度為0.61。

繁殖方式


性比變化較大,出蟄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間,性比接近1。幼體至成體發育期間,雄性生長快於雌性;但成年期后,雌性頭體部分的生長快於雄性,可能與懷卵有關。山地麻蜥種群可分為4個年齡組,個體數量比約為幼年:亞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體與非成體的數量比約為1.2:1,應屬於穩定型種群。個體自然壽命約為5.5~6周年。人類干擾是山地麻蜥種群下降的原因之一。

生物研究


山地麻蜥照片
山地麻蜥照片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頭山對山地麻蜥的繁殖生態進行了研究。3~7月為繁殖期,其中4~5月為交配產卵盛期。雌雄性比為1∶1.6。從交配到產卵為26天。卵白色、革質、橢圓形。長徑平均為1.37(1.23~1.53)cm,短徑平均為0.86(0.7~1.06)cm,卵重平均為0.6(0.4~0.85)g。每窩平均產卵4.1(3~5)枚,孵化期為50天,初孵出的小麻蜥尾端為藍綠色,有金屬光澤,1個月後逐步消失。

物種分佈


山地麻蜥分佈於蒙古、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等地,主要棲息於岩石裸露的礫質山坡以及長有稀疏的荊蒿雜草和闊葉樹。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蒙古,夏、秋季捕捉。
分佈於陰山山脈以南地區,往西南到達鄂爾多斯高原,向南至江蘇連雲港一徐州一線,遍布內蒙古南部、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和江蘇的北部,但以長江為界。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