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黑心病

菠蘿黑心病

菠蘿果實是由許多小果組成的聚合果。該病最初在小果的近果軸處出現半透眀水漬狀黃褐色小斑點;隨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褐斑的果眼數增加,面積擴大,顏色加深,病斑擴展超出果眼,沿果軸連成一片;最後果軸和果肉幾乎全變為褐色。

病果癥狀


黑心病的病果初期癥狀與黑腐病Thielaviopsis paradoxa、酸腐病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和酵母發酵病相似,且長有並發現象,較易混淆。與其區別主要有:黑心病病果仍保留菠蘿特有的風味和芳香,無異味,不腐爛,很難從外觀上區別病健果。酸腐病一旦染病,病組織迅速腐爛,同時產生一種難聞的酸臭味,榨出的果汁細菌的存在而呈不透明雲霧狀。酵母發酵病果內部組織軟化,產生氣體,病部常有大量泡沫狀粘液流出,並散發出濃郁的酒糟味,最後僅剩下一空殼,且此病是夏季發生嚴重。

病因


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低溫引起的生理失調症,22~25℃以下的低溫可導致該病,高於25℃則不發生。國外有學者認為菠蘿對黑心病的敏感性始於田間,而收穫后的環境只是加強了這種敏感性。田間低溫可能引起代謝的某些變化,產生一種導致黑心的前體物(Precursor),收穫後繼以低溫(4~8℃)貯運,促使前體物累積。若接著在20℃高溫下7天,前體物會轉變成毒物,導致黑心。但如果再繼續在低溫下貯藏,前體物又會停止合成並轉變為無毒的化合物。這種毒物,可能是褐色的酚鹽化合物。我國譚興傑等(1989)認為誘導菠蘿黑心病的因子,除低溫外,還有赤霉素(GA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唯南園五號是抗性較好的鮮食種,但果形稍小,有一定的推廣難度。
(2)栽培防治。合理施肥,:施足基肥,以土雜肥為主,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用量,常用氮、磷、鉀比例為3∶1∶2。追肥要早,避免在成果期集中施用;嚴格控制赤霉素萘乙酸在催果時的使用濃度;在果實增大期,適當追施一些氯化鈣等鈣質肥。
(3)適當採收,及時加工。
(4)科學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