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谷隧道

紅谷隧道

紅谷隧道是江西南昌穿越贛江的一條過江通道,在南昌大橋和新八一大橋之間,總長2997米,是國內最大的水下立交系統。

2016年11月,紅谷隧道實現“洞通”,隧道抗震烈度達7級,限重55噸,可分擔南昌大橋30%、八一大橋11%的車流量。

2016年8月4日,由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承建的水下立交系統——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施工全部完成。

2017年7月7日,歷時十年論證三年多建設,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團融資代建、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施工的國內江河規模最大、最長的過江沉管隧道工程——南昌紅谷隧道順利貫通。

2020年,紅谷隧道上榜第十七屆詹天佑獎名單。

功能位置


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段
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段
紅谷隧道位於江西南昌,在南昌大橋和新八一大橋之間,即從現在中山橋—中山西路往西位置上修建紅谷隧,穿越贛江可與紅谷灘上的紅谷六路(現怡園路)相連接。由南昌市區進紅谷灘的車流和人流不必再走八一大橋和南昌大橋,由市區(中山橋)一帶跨贛江進出紅谷灘只需10分鐘左右。而此隧道的修建將會使贛江在南昌的上游有三條過江通道,且不影響到贛江的景觀。
紅谷隧道
紅谷隧道
紅谷隧道過江段下穿贛江,東(右)岸主線穿過贛東大堤與沿江中大道相接,匝道往東北方向延伸接入中山西路,往東南方向延伸接入朝陽洲中路,西(左)岸穿過贛江大堤、贛江中大道與紅谷灘新區主幹道怡園路相接。隧道距上游南昌大橋約1.4km,距下游八一大橋約2.3km,與下游緊鄰的地鐵1號線過江區間隧道相距300m。隧道西岸接怡園路,下穿紅谷中大道、贛江中大道,並以直線形式穿越贛江,東岸以地下互通立交形式接沿江中大道。隧道北線全長約2650米,南線全長2665米,匝道總長2510米,沉管段總長1305米,兩岸設置圍堰,採用水下最終接頭。
紅谷隧道共設有11個出入口,其中紅谷灘側4個出入口,老城區側7個出入口。老城區側分別在沿江中大道南側、北側各設一道出入口,中山西路設一對出入口,朝陽洲中路設一出口。紅谷灘側為紅谷中大道和豐和中大道各設置了一對出入口,居民可根據目的地來選擇出入口。

工程規劃


2011年10月,南昌市編製了《南昌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該規劃中提出,在重點地區道路建設方面,啟動紅谷過江隧道工程。
紅谷隧道已列入2013年南昌市重點調度工程項目,同時計劃列入2014年市重大重點工程項目,紅谷隧道將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團籌資代建。

平面布置


(1)隧道起點位於豐和中大道與怡園路交叉口東側約125米處,自西向東沿怡園路下方布設,下穿紅谷中大道、贛江中大道、以直線形式穿越贛江,在東岸採用地下互通立交方式接沿江中大道。
(2)西岸共設2條平行匝道與怡園路相接;東岸共設7條匝道,分別於沿江中大道、朝陽中路、中山西路相接。
(3)本工程採用沉管法修建,沉管段全長1305米,沉管段與岸上段的分界里程為NK1+325、N1K2+630,東岸隧道主線與匝道的分界里程NK2+600。
(4)縱段面:採取W型縱段面、主線縱坡不大於5%、匝道縱坡不大於6%縱坡組合。
橫斷面:主線雙向六車道設計,建築限界凈空4.5米,橫斷面尺寸30m×8.3m。
道路:除隧道外,地面道路基本為改造現狀道路。道路採取改性瀝青路面。

建設理念


快速過江,水下立交,多點疏散,東西貫通。

工程意義


南昌紅谷隧道的建成,將開闢一條新的過贛江通道,機動車可以實現3分鐘快速穿越贛江,將大大緩解南昌大橋與八一大橋的過江交通壓力,對於構建贛江兩岸的新舊城區經濟圈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工程


紅谷隧道內部照片
紅谷隧道內部照片
南昌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系統總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位於贛江東岸,全長2997米,由“3進4出”共7條匝道組成,在水下實現了過江隧道與贛江以東老城區3條主幹道全面快速對接,達到交通銜接多點疏解、快速分流的總體效果,形成了立體互通的快速過江通道。在贛江底下建匝道群,為了修建7條互通式水下立交,紅谷隧道項目部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充砂管袋圍堰,用於隔擋贛江水。
全國最大的水下立交,中國內河最大沉管隧道,世界上首次在江河中游修建的沉管隧道,南昌紅谷隧道順利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