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鞋

弓鞋

古徠代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子。婦女因纏足腳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婦人纏足一說起於南朝,一說起於五代。明、清兩代樣式有平、高底多種,並飾以刺繡與珠玉等。

簡介


弓鞋
弓鞋
黃庭堅《滿庭芳》詞:“直待朱轓去后,從伊便窄襪弓鞋。”
元郭鈺《美人折花歌》:“草根露濕弓鞋綉。”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下香隊,懶步蒼苔,動人處弓鞋鳳頭窄。”
清葉夢珠《閱世編》卷八:“弓鞋之制,以小為貴,由來尚矣。然予所見,惟世族之女或然。其他市井仆隸,不數見其窄也。以故履惟平底,但有金綉裝珠,而無高底筍履。崇禎之末,閭里小兒,亦纏纖趾,於是內家之履,半從高底。迨[康熙[八年己酉......至今日而三家村婦女,無不高跟筍履。”在100年前,中國的婦女判斷自己是否美麗,其最主要的標準並不是擁有美麗的容貌、豐滿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腳小不小,“三寸金蓮”就是對當時婦女審美的一種評斷。

纏足


纏足——這種雖與吸食鴉片、男子留辮子齊名的陋俗曾被列為近代中國人在世界上最可恥或最野蠻的三樁醜事,而男權社會崇拜小腳的畸形風尚卻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掙扎中千年不衰。民俗學家認為,中國纏足始於南唐。俗稱“三寸金蓮”,鞋形似翹首的鳥頭,鞋底為木質,彎曲如弓,故稱“弓鞋”。弓鞋原本指彎底鞋,后泛指纏足婦女所穿的小腳鞋子。

樣式


纏足后穿這樣的尖鞋
纏足后穿這樣的尖鞋
元明代有規定只准有錢人家的女子纏足。這一時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漢族女性的“三寸金蓮”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纏足,但屢禁不止。許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纏足之風極盛。弓鞋式樣多,有眠鞋、換腳鞋、尖口鞋、踏堂鞋、網子鞋、蓮鞋、棉鞋、套鞋喪鞋、坤鞋、合臉鞋等數百種。考究的弓鞋在鞋頭、鞋底、鞋裡和鞋幫上綉滿了各種吉祥的圖案,有錢女子的弓鞋跟上還加綴明珠等飾物。
蹻底弓鞋:清代流行於西安、蘭州、山西一帶。鞋跟很高,鞋尖常飾上雞嘴鳳頭狀,樣子好看但行走時極不方便。
睡鞋:為避免裹腳布在睡覺時鬆開,睡覺時需另穿睡鞋。
尖口鞋:清末民初最流行的形式,鞋幫由兩片合攏,鞋頭纖瘦尖銳,走路時只有瘦窄尖銳的鞋尖外露,看起來更覺金蓮纖小。

清代壽字


徠此鞋為清代晚期繡花鞋,流行於安徽地區,以紅緞為鞋幫,鞋頭上綉有“壽”字,鞋底綉有花卉,兩側綉有金錢、牡丹、筆以及男女同鞋(偕)等圖案,刺繡精細工巧,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