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竹

禾本科、筇竹屬中小型竹類植物

平竹,(學名:Qiongzhuea communis Hsueh)主幹高6—18米,直徑約25毫米,莖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的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穟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摺,基部收縮;小枝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質薄,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厘米,次脈6—8對。筍供食用。篾質柔軟,韌性強,適於編織竹席,幼竹可供造紙和槌作建築用的竹麻。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及陝西秦嶺等地,生長於丘陵及平原,竹材堅韌,專用劈篾,編結竹器。

形態特徵


平竹墨線圖
平竹墨線圖
竿高3-7米,粗1-3厘米;節間長(8) 15-18 (25)厘米,基部節間略呈四方形或為圓筒形,平滑無毛,竿壁厚3-5毫米;竿環在不分枝的節平坦或微隆起;節內長2-4毫米。籜鞘早落,紙質或厚紙質,鮮筍時為墨綠色,解籜時為淺黃褐色,長圓形或長三角形,背部平滑無毛,有光澤,縱脈紋不甚明顯;無籜耳;籜舌高約1毫米;籜片三角形或錐形,長5-11毫米,無毛,縱脈紋明顯,基部與籜鞘頂端連接處有明顯的關節,故易脫落,邊緣常內卷;竿每節常具3枝,枝環隆起。末級小枝具(1)2或3葉;葉鞘革質,無毛而略有光澤,背部上方具1縱脊和多數縱肋,長2-4厘米;葉耳缺,但在鞘口有直立繸毛數條,其長為3-7毫米;葉舌低矮,高約1毫米,截形,上緣無繸毛;葉柄長2-3毫米,葉片披針形,長(5)8-12厘米,寬(8)13-20毫米,紙質,上表面深綠色,無毛,下表面淡綠色,具微毛,次脈4或5對,小橫脈清晰,邊緣的一側密生細鋸齒而粗糙,另一側則具疏細鋸齒或平滑;花枝可反覆分枝,無葉或部分分枝頂端具葉,分枝常與假小 穗混生於同一節,末級花枝基部托以向上逐漸增大的苞片,有假小穗2-4枚;側生假小穗只有先出葉而無苞片;小穗含(3)5-7朵小花,綠色或綠帶紫色,粗壯,微作兩側扁,長2-3厘米,寬4-5毫米;小穗軸節間長3-5毫米,
在具小花的一側扁平,上部微被白粉;穎1或2(3)片,逐漸增大,長7-13毫米,無毛,具7-11脈,先端漸尖;外稃長8-13毫米;內稃長7-11毫米,脊的上部生小纖毛,脊間縱脈紋不清晰,先端鈍圓或二裂;鱗被中後方1片披針形,前方2片闊卵形,長1-2毫米,透明膜質,無毛或上部邊緣生短纖毛;花藥黃色,長5-6.5毫米,基部稍作箭鏃形;子房橢圓形,長約1.5毫米,無毛,花柱1,長約0.8毫米,柱頭2,長2-3毫米,白色,羽毛狀。果實呈堅果狀,橢圓形,長9-13毫米,直徑4-7毫米,暗綠色,光滑無毛,頂端不具宿存花柱,果皮厚1-1.5毫米。筍期5月,花期3月,果期5月。

分佈範圍


平竹
平竹
產湖北、四川、貴州等省。在四川七躍山脈分佈很廣,僅豐都縣就有26000餘畝純林,武隆石柱彭水等縣亦有小面積分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600-2000米之中山地帶。
溫度。竹子成片分佈區的年均氣溫為15--20℃,極端最低氣溫–15℃,極端最高溫度4 0℃。在適生範圍內,為使竹林速生豐產。在溫度偏低的地方,造林地應選擇陽坡或背風的山地;溫度偏高的地方,宜選陰坡、濕潤地帶。
降水。竹類生長要求降雨量在1200--1800mm.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
土壤。竹類一般有強大的根系群,要求土壤肥沃、濕潤、深厚和排水良好,土層厚度在50cm以上,沙質土或沙質壤土為宜。潮土、紫色土最好,在山地以黃棕壤、棕色森林土較好。
平竹
平竹
地形。地形對竹子生長量有著較大關係,在同一山地的竹林。山谷的土壤水肥條件好,生長最快,產量最高;緩坡地帶次之;山頂、山脊、陡坡土壤乾燥瘠薄,竹子生長最差。因此,選擇造林地要注意到高山地區、乾燥多風的山脊、山坡和容易積水的地帶均不適宜,而最好選區在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帶。叢生竹種,最適宜營造在水庫堤壩,溝渠兩旁及河岸水邊。作護堤防岸林,可起到保持水土作用。

主要價值


竹材堅韌,專用劈篾,編結竹器。筍供食用。篾質柔軟,韌性強,適於編織竹席,幼竹可供造紙和槌作建築用的竹麻。

栽培技術


造林

造林地選擇及整地
應選擇土層厚60公分以上、疏鬆、透氣、肥沃、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烏沙土、黃棕壤,充分利用排灌條件較好的平原、河灘淤地、山腳緩坡地、房前屋后空地、農村菜園周圍等處造林,山區應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風向陽的南坡或東南坡,土壤條件好的,也可擴大到20-25度的坡地。造林前整好地,每畝挖穴60-100個,穴規格為60×40×40公分,株行距3×3米,平地每隔10米開一條25×30公分的排水溝。對20度以上坡地可實施帶狀整地,帶寬4-7米,帶間距3-4米。
造林時間及方法
在春季2-3月或秋冬季10-11月造林。選擇1-2年生、胸徑2-4 cm、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竹子作為母竹,生長於林地邊緣的新竹最為理想。起苗時保留鞭長15-625px,帶土球20kg以上,以草繩包紮。起苗后砍去頂梢,適當修剪,留枝4-7盤。裝車時從車廂尾部開始一株一株斜放,蔸互相靠緊。栽植時先平整穴底,每穴回填表土與腐熟有機肥拌勻作底肥,至穴深15-20公分放入母竹。有少數母竹竹稈與竹鞭是不垂直的,這時要讓竹鞭在穴內平直舒展,而不強求竹稈直立。填土踏實,根盤下部一定不能留空隙,以利鞭土密接,栽后澆水封土。栽植於風口處的竹子,應採用支架固定。

撫育管理

水分管理
造林的頭兩年,應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長期乾旱要澆水:坡地圍繞母竹挖環狀溝澆透水后封土,平地在行間挖淺溝灌水后覆土。同時,可在林間套種花生、大豆等農作物,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夏季降雨集中時,一定要及時清溝排水,以防竹子積水死亡。
除草施肥
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種類根據需要而選擇,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複合肥等;9月施緩效肥,如腐熟餅肥、農家肥、人糞尿等。施肥方式:頭一、二年竹鞭伸長不遠,可圍繞竹株開環狀溝,均勻施入肥料后覆土,。從第三年開始,竹林密度增大,採用撒施,配合鬆土將肥料埋入土中。
留筍護竹
為促進竹林鬱閉,對前二年所出竹筍,要全部保留,嚴禁采筍和牲畜為害。第三年如果出筍較多,可挖除小筍、蟲筍,保留壯筍。另外,根據我們的經驗,後期長出的筍因營養不良,一般長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減少養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經濟效益。
培土(覆土)
竹鞭分佈太淺,往往只能長出小筍。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后再覆蓋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筍的鮮嫩度。

管理技術

成林階段的管理管理重點是調整竹林結構、改善竹林環境條件、創造良好的土、肥、水、氣條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維持在800~1000株/畝、竹子平均胸徑3~100px,分佈均勻,大小基本一致。具體要點如下:
適時留養、合理挖筍
為使竹林永續經營,年年豐產,就必須每年留養一定數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產的基礎,因此筍期必須處理好挖筍與留筍長竹的關係。一般每年五一節前後開始留養,每畝留200-300株。挖筍方法:當筍出土10~15公分時,沿竹筍周圍刨開泥土,從竹筍與竹鞭接點處切斷,不要切斷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筍是指生長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筍,識別退筍是在早晨看竹筍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筍,而沒有水珠的即為退筍,對退筍應及時挖除以免影響食用。
鬆土
每年6月深翻鬆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時即使鞭段有損傷,也可很快抽發新鞭,促發岔鞭。對林間空地增施有機肥,利用竹鞭趨松趨肥性誘來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統分佈均勻。
砍除老竹,更新竹園
6—7年生的竹子,生產力已衰退,應及時除去。可結合6月份鬆土,將老竹連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佔70%以上,伐竹的枝葉最好留蓋林地,增加養分。為便於識別竹子年齡,可對當年新竹標號。對於冬季雪害嚴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葉后的6月份,可對竹子斬梢,每株留枝12—15檔。老竹園更新複壯可採用帶狀伐竹深墾作業法:把竹園劃成寬2—3米的林帶,隔帶砍去帶上竹子,深墾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機肥,拌勻復土,2—3年後帶上長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帶的竹,按同樣方法處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長節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長筍肥,挖筍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畝25—60公斤。6月份施長鞭肥,每畝施尿素50公斤,結合鬆土施腐熟廄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畝施複合肥100公斤或人糞尿液肥,天旱時結合澆水施入,或撒施淺削入土,或開溝施入復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筍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澆水,但夏秋季如遇長期乾旱,會導致地下莖生長不良,竹鞭節短縮,鞭芽不齊,有條件的應對竹林進行灌水。

病蟲害防治

竹叢枝病
其癥狀為:變態叢生的細枝簇擁在一起,象鳥巢一樣掛在竹枝間。發現后及時剪除病枝燒毀,可有效阻止傳染。該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發生,應經常保持竹林通風透光。
竹織葉野螟
又名竹螟蟲、竹苞蟲,是對筍用竹為害最嚴重的食葉害蟲。發生於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葉。其幼蟲能吐絲將竹葉捲起,在蟲苞內取食並排出鋸末狀糞便。
防治方法:發現成蟲開始產亂卵時,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噴施於竹葉。竹林鬱閉后,其抗蟲能力也有所增強。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雜草,可以破壞害蟲越冬場所,減少次年蟲害的發生。
竹筍泉蠅
是重要的食筍害蟲,發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蟲類似小蒼蠅,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在筍體內孵化成蛆狀幼蟲,聚集於筍體內取食筍肉,被害竹筍無食用價值。
防治方法:於出筍前半個月,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均勻噴灑林地,可殺滅部分成蟲;如出筍后發生,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拌鮮筍片撒於竹林內可誘殺成蟲。
竹筍夜蛾
發生高峰期同竹筍泉蠅。其成蟲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幼蟲在筍體內孵化成長,體長2.5-100px,蟲頭橙紅色,體紫褐色。一般一蟲為害一株竹筍。筍尖被蟲咬禿,筍體上有多個小孔,孔中有蜂蜜狀分泌物排出,有螞蟻聚集取食。剝開竹筍籜葉,發現筍體上有多處被蛀食,一般從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較輕者仍在繼續生長,可以採食;嚴重者筍體開始腐爛。防治方法同竹筍泉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