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觀樓

暢觀樓

暢觀樓建成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初,為清末皇室郊外行宮。位於農事試驗場(北京動物園前身)西北部。當年五月的《順天時報》曾刊登一篇“遊記”,文中記述:“見有紅磚洋樓一座,高大恢宏,華麗無比。……只因內容一切陳設還沒有齊備,所以禁止遊覽。但見正門旁邊,貼著一個小黃紙條,上面寫道:擬名‘暢觀樓’。”

正文


暢觀樓
暢觀樓

概況


暢觀樓建築為歐式風格,七楹兩層,正門處有琺琅鑲嵌匾額書“暢觀樓”。樓牆體為土紅色,有75厘米高灰色磚砌築的基座。樓的東西兩側不對稱,東邊為圓柱形三層,樓頂為一圓形平台,有一圈紫銅製作的歐式花飾欄桿,在此可俯瞰遠處。西邊為八角形二層,屋頂有一座似中式須彌座的基座,托住八角錐形屋頂。樓的正面中間有一凸出帶廊柱的雨蓬,廊柱為白色。雨蓬的頂部為二層室外平台,設有歐式的花瓶石雕欄桿。正面為七開間,兩邊分別三開間帶外廊。一層外廊處設有45厘米高的座凳;二層外廊有高1米左右的欄桿。上下欄桿均為綠色。外廊一層的牆面鑲嵌有中國卷草飾樣的磚雕;二層的牆面上,只在門窗的拱頂部分,稍作修飾。樓的東西面及南北面中間處,均有相對應的階梯形馬頭牆,每一台階處,又有一似寶葫蘆形的綠色飾物。
暢觀樓周圍環水,綠樹掩映。樓南數十米處有一座白石小橋,名南熏橋。橋南東有一銅獅,西有一麒麟,均口能噴水。《本國新遊記》中記述“此獅於開築園場時得之土中者。”1909年《順天時報》登載的一篇遊記中記述這對銅獅、麒麟時寫道:“東邊的銅獅,由獅口內向下噴水,水線萬道;西邊的麒麟腦袋向上,作回顧狀,卻由口內向上噴水,激射力大,如同巨泉,水聲悅耳。兩者的下邊,各有一長方形池,池內有金魚數尾,池水被噴水沖滴如同活水一般”。
暢觀樓內的陳設、器具以西洋式為主。樓上、樓下均有特製的各式沙發,有轉圈4人的;有3人、2人的。2人的沙發為“S”形。椅墊等大部分是農工商部綉工科特別製造,花卉禽魚五彩燦爛。樓梯上下及地板皆鋪地毯,銅條飾邊,地毯也是五彩織絨的。樓內四壁懸掛螺鈿屏、鈿綉屏,綉屏上有款識。有畫屏四幀,為金陶陶女士手筆。
西邊二層東西兩室內,各置一銅床,帳褥皆黃色,為慈禧、光緒來場休息之處。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九月,慈禧及光緒曾兩次來場,均在此小憩。慈禧第一次來暢觀樓時,在三層平台上觀看場內景緻,並與光緒、裕德齡李蓮英等在樓上用茶點。東邊三層樓上,陳列珍貴瓷器,主要為日本製造。
宣統三年(1911年),暢觀樓售票,任人遊覽,票價每人二百錢。
1912年8月29日,31日,9月1日;孫中山先生曾三次來此,參加廣東公會、全國鐵路協會、郵政協會;北京參議院及軍警界為其舉行的歡迎會,並發表演說,合影留念.
民國時,暢觀樓內設有兩面特大型“哈哈鏡”,擺在樓下大廳左右兩側。一面照人細長;一面照人矮胖。均是紫檀螺鈿邊框,紫檀底座。室內屋頂上懸掛各式多盞料絲掛燈。牆上懸掛大型油畫,地上鋪地毯。樓中多寶格、玻璃櫃內,都陳列著各種瓷器、料器。門票為銅幣10枚。
新中國成立后,暢觀樓曾接待西南少數民族代表團。十世班禪與中央政府商談西藏和平解放之事時亦在此住過。還兩次闢為青少年科普館。九十年代由北京皇家國際俱樂部租賃。

交通線路


郊100路 郊102路 郊103路 郊82路 郊88路 郊98路 郊99路 平谷11路 平谷12路 平谷13路 平谷14路 平谷15路 平谷16路 平谷17路 平谷18路 平谷19路 平谷20路 平谷21路 平谷22路 平谷23路 平谷24路 平谷25路 平谷26路 平谷27路 平谷28路 平谷29路 平谷30路 平谷31路 平谷32路 平谷33路 平谷34路 平谷35路 平谷36路 平谷37路 平谷38路 平谷39路 平谷40路 平谷41路 平谷42路 平谷43路 平谷44路 平谷45路 平谷46路 平谷環城1路 平谷環城3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