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姜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姜,中國漢字,拼音是jiāng,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黃色,味辣,可供調味用,亦可入葯,也是中國姓氏用字。出自《說文解字》。

詳細釋義


〈名〉
(1) (形聲。從女,羊聲。本義:水名。姜水)
(2) 同本義 [Jiang River]
岐水經姜氏城為姜水。——《水經注·渭水》注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國語》
(3) 姓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詩經·大雅·生民
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說文》
(4) 又如:姜太公釣魚(姜子牙世稱姜太公,即呂尚。曾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后被封為齊侯。傳說姜子牙在渭水邊釣魚的時候,釣繩端的直釣不設餌。歇後用法,願者上鉤,指事情出於自願)
(5) [形]∶通“咧”。強 [strong]。如:姜姜(逞強爭鬥的樣子。)姜:通“咧”

詞性變化


姜jiāng
〈名〉
(1)[姜]亦稱“生薑” [ginger]
楠梓薑桂。——《史記·貨殖列傳》
和之美者,陽朴之姜。——《呂氏春秋·本味》
(2) 一種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Zingiber officinate ),作一年生栽培。鬚根不發達,根莖肥大,呈不規則塊狀,灰白或黃色,有辛辣味,可作蔬菜、香辛料,並供藥用。
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
字音字義
姜:1.姜 2.姜(姜,上下結構)
1.姜:jiāng,字從羊從女。“羊”意為“馴順”。“羊”與“女”聯合起來表示“馴順的女子”。
本義:馴順的女子,在古代姜與美是一樣的。
2.姜(姜):姜科姜屬植物,也稱“生薑”,即為平常大家所用的調味料。原與“姜”無關。簡化字方案實施后“姜”被“姜”代替。
說明:
1.姜從造字本意來看,是指像羊一般溫順的女性。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統,起源於母系社會,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誌。“氏”是古代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勛和地位。故最早的姓,如:媯、姚、姬、姒等皆從女。
2.因植物(常用作調味)的“姜”原本與“姜”字無關,漢字簡化時取消了原本存在的帶草字頭的“姜”,硬性規定以此“姜”字代彼音義俱佳的漢字。

常見詞語


【姜戎】(jīangróng)春秋時西戎的別支,姜姓,在晉國南部。
遽興姜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餚之戰》)

簡化爭議


許慎《說文解字》中“姜”的定義為:“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跟日常生活中吃的“姜”沒有任何關係。取消本以存在的“姜”字,用“姜”來代替,簡化得不合理。吃的“姜”是植物,帶草字頭,明確而科學。“姜”是羊和女的組合,用來代表植物“姜”,這在象形的漢字系統里,真是不可思議。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giong1 [寶安腔] giong1 [客語拼音字彙] giong1 [台灣四縣腔] giong1 [客英字典] giong1 [海陸豐腔] giong1 [陸豐腔] giong1
◎ 粵語:goeng1
◎ 潮州話:〈姓〉giang1(kiang) , gien1/gion1(kieⁿ)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居良切(jiāng)
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
【卷一】【艸部】居良切(jiāng)
䕬,御溼之菜也。從艸彊聲。
【註釋】①神農: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②姜水:即岐水。在今陝西岐山西。③溼:同“濕”,濕氣。
說文解字注
【卷十二】【女部】
神農凥姜水,因㠯為姓。
《晉語》: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韋註:成,謂所生長以成功也。《渭水篇》注曰: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引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是其地。按姜姬字;蓋后所制。
從女,羊聲。
居良切,十部。
【卷一】【艸部】
御溼之菜也。
御,鉉作〔⿱御示〕。《神農本艸經》曰:干〔⿱艹畺〕主逐風溼痹(溼病也)、腸澼(匹辟切,腸間水)、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按生者尤良,謂干〔⿱艹畺〕中之不孰而生者耳,今人謂不幹者為生〔⿱艹畺〕,失之矣。
從艸,彊聲。
居良切,十部。
廣韻
居良切,平陽見‖羊聲陽部(jiāng)
姜,姓也,出天水齊姓,本自炎帝居於姜水,因為氏。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也。
居良切,平陽見‖畺聲陽部(jiāng)
姜〔⿱艹畺〕,菜名。《說文》云:“御濕之菜。”《史記》云:“千畦姜韭與千戶侯等。”居良切。十五。
康熙字典
【丑集下】【女字部】姜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廣韻》《集韻》《韻會》居良切,音疆。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其後為齊甫,申呂,紀許,向芮。
又不姜,水名。《山海經》不姜之水,黑水窮焉。《柳宗元·天對》盈盈黑水,窮於不姜。
【申集上】【艸部】〔⿱艹畺〕·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3
《集韻》:同𧅁。
【申集上】【艸部】䕬·康熙筆畫:22 ·部外筆畫:16
《正韻》居良切,音〔⿱艹畺〕。《說文》:御濕之菜。《玉篇》:辛而不葷也。或作〔⿱艹畺〕。《論語》:不撤姜食。司馬相如《上林賦》:茈〔⿱艹畺〕,蘘荷。註:茈〔⿱艹畺〕,子〔⿱艹畺〕也。崔駰《七依》:資以陽朴之〔⿱艹畺〕。《酉陽雜俎》:山上有〔⿱艹畺〕,下有銅錫。
又山〔⿱艹畺〕。《南方草木狀》:山〔⿱艹畺〕花於葉間吐花,作穗如麥粒,軟紅色。
《唐韻》《集韻》竝作𧅁。《六書正譌》:俗作〔⿱艹畺〕。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ki̯aŋ
王力系統kǐaŋ
董同龢系統kjaŋ
周法高系統kjaŋ
李方桂系統kjang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陽唐jɑŋ
北魏後期北齊陽唐jɑŋ
齊梁陳北周隋陽唐jɑŋ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ki̯aŋ
擬音/王力系統k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k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k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kj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ɡʰǐɑŋ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姜(簡、繁)姜(繁)平聲下平十陽開口呼全清居良切kjɑŋ
集韻𧅁平聲下平十陽開口呼全清居良切kiɑŋ
韻略平聲居良切
增韻平聲居良切
中原音韻姜(簡)陰平江陽齊齒呼全清kiaŋ
中州音韻平聲江陽居羊切
洪武正韻姜(繁)平聲十七陽全清居良切kiaŋ
分韻撮要陰平第九張掌帳著

文字源流


姜
“姜”的繁體字為“〔⿱艹畺〕”,漢字簡化之前它們是毫不相干的兩個字。“姜”字甲骨文作圖1或圖2,前者結構是上羊下女,後者像戴有羊角的女人。趙誠先生說“像女子頭上有羊角之形,指從羌族俘虜來的女俘”。在甲骨文中,羌、姜只有性別上的區別,“羌”是男羌,“姜”是女羌。從這裡可以理解為:先有以“羌”為標誌的部族,後有以“姜”為標誌的姓。當需要有個符號來標記羌族的各個分支時,姜姓就產生了。古文字研究證明,羌族和姜姓都代表著一種頭戴羊角的風俗。這種風俗叫作圖騰風俗,他們用某種裝飾表明一個氏族同某種動物具有血緣關係。姜是姓氏,姓氏是同宗人的符號。在母系社會,人們知母不知父,人都是從女人身上生出的,古代大姓、國姓多從女,如姬、媯、姒等。姜姓的姜字從女從羊,義為牧羊的女人,也就是人,和“羌”字同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艹畺〕”是形聲字。上部的“艹(艸)”為形符,表示與草木有關;“畺(jiāng)”為聲符,指示這個字的讀音。《說文解字》作“䕬”,也是形聲字,從艸彊聲,后省作〔⿱艹畺〕。“〔⿱艹畺〕”本義指一種草本植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薑,地下莖有辣味,可作調味品,也可入葯。“〔⿱艹畺〕”簡化為“姜”,屬同音假借。

字形書法


姜
篆書書法
篆書書法
隸書書法
隸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