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英
徐淑英
徐淑英(英文名ANNE S.TSUI),女,出生於中國上海,香港科技大學管理系的創系主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里商學院(Carey School of Business)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傑出訪問教授,南京大學名譽教授。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理事會成員,當任2011-2012年度的會長。
徐淑英
徐淑英是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管理學家,唯一同時獲得ASQ與AMJ最佳論文獎的華人管理學家,也是文章被引用率最高的管理學家之一。曾擔任《美國管理學會學報》(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主編,是《組織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創刊主編,也是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的創會會長。
徐淑英出生於上海,幼年移居香港,曾就讀於師範學校,從事過企業人事管理工作。
徐淑英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演講
1988年,徐淑英來到加州大學,恰逢商學院的新院長上任,七年後,院長換人,徐淑英也迎來了職業生涯的轉變。這裡面似乎有某種巧合,徐淑英回憶自己的工作歷史時說:“我在每個地方工作的時間都是七年左右,是件蠻有趣的事。”徐淑英至今未婚,但有一個可愛的養女,她希望女兒幼年時了解一些中國文化。
1995年,部分地由於這個原因,她帶著女兒回到香港,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系的創始主任,開拓新的事業。在香港科技大學期間,徐淑英作出一系列重要研究,並贏得了國際管理學界的認可。根據幾年前的一項統計,在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間,徐淑英是世界商業和經濟學領域中前100位被引用最多的學者之一;在1981至2001年間,在世界管理學界,她被引用的次數排在第21位。
徐淑英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演講
1999年,在香港的一次管理論壇上,徐淑英偶遇當時的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開啟了她與光華管理學院及內地管理學界的緊密聯繫。最初,徐淑英針對國內的年輕管理研究者,在廣州和香港舉辦了一系列管理學研究方法研討班。用一位年輕研究者的話說,這一項目完善了年輕學人對管理學研究的認知,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2000年,在光華管理學院的邀請下,徐淑英前往北京大學度過了為期一年的學術假。這對她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的經濟奇迹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吸引著她,讓她覺得中國是一塊巨大的智力拚圖,“幾千塊,甚至幾百萬塊圖片都不能拼出她的完整模樣。” 2002年,徐淑英正式受聘為光華管理學院傑出訪問教授,著重研究與中國有關的管理問題,並積極推動光華的國際博士生項目;同時,她還主持建立了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希望通過搭建世界性的交流平台,推廣規範的研究方法,提升中國管理問題的研究水平,豐富全球管理知識的寶庫。如今,徐淑英的努力已結出碩果。2008年2月,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畢業生曾玉萍在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申請教職成功,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大學獲得教職的國產管理學博士。院長張維迎感嘆:“光華這幾年的進步,徐淑英可謂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2008年6月19日-22日,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第三次大會將在廣州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國管理問題的學者將齊聚一堂,共襄盛舉。其級別和規模,在華人管理學界是前所未有的。徐淑英所設想的聚集華人管理學者智慧、推進全球管理知識發展的目標,正在慢慢實現。
徐淑英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演講
徐淑英在第五屆中國管理學年會上作報告
徐淑英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演講
1997年,獲得管理學會組織行為學部和人力資源學部學術成就獎;
1998年,獲得《管理科學季刊》學術貢獻獎;
1996年-1999年間,被推選為《管理學會學報》主編;
1997年,當選為管理學會理事;
2008年,獲得創新領導中心的Walter F. Ulmer, Jr.應用研究獎。
徐淑英教授是1993年至2003年全世界範圍內商業與經濟學術領域被引用排名第87(在前778名中)的管理學家,也是1981年至2001年管理學領域被引用排名第21(在前100位中)的學者和1981年至2004年被引用排名第49(在前150位中)的學者。
徐淑英在中國管理國際學術論壇上作報告
論文《Being different: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於1992年發表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並且獲頒1993年組織行為傑出成就獎和1998年的學者成就獎。
論文《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s: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發表在1997年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並榮獲1998年美國管理學會最佳論文獎和人力資源領域學者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