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
一所亞洲頂尖、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港科大(HKUST),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重要成員,並獲AACSB和EQUIS雙重認證,是一所亞洲頂尖、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該校以科技和商業管理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並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見長。
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政府為配合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型需要而創辦的香港第三間大學。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1991年10月,科大舉行開幕典禮。2007年1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成立。
建校二十多年來,港科大創造了全球最細單壁納米碳管、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創的智能殺菌塗層、全球排名第一的EMBA課程等國際領先的教研成果,培養了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民建聯主席李慧瓊、騰訊集團首席財務官羅碩瀚等各領域傑出人才。
截至2019年9月,學校設有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等4個學院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校園佔地超過900畝,有教員697人,各類學生16054人,其中本科生10148人,研究生5906人。
2020年6月3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國香港科技大學進入前10名。
香港科技大學是因為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變而起。由於香港已經進入經濟轉型期,香港政府預計香港經濟會轉型為以高科技與商業為主,而工商業要求有更多大學生配合,所以當時香港政府就決定興建第三所大學,以配合此需要。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確認英國將於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當時的英軍便分批撤走,部份軍營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選址新界清水灣半島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馬軍營(Kohima Camp)興建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香港將興建第三所大學;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1987年6月,香港賽馬會捐出港幣十五億元,作為建設科大校園的資金。
1988年9月,吳家瑋教授獲委任為科大創校校長;11月,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鍾士元博士主持校園奠基儀式。
1990年10月,科大創業中心開幕。
1991年1月,科大教務委員會正式成立;10月,科大舉行開幕典禮。
1993年1月,與香港政府簽署了一億一千八百七十萬元的合約,發展赤鱲角新香港國際機場的風切變預警系統;10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
1994年2月,科大研發的激光沉積生產鑽石薄膜聚合物技術,在美國獲取第一個專利。
1995年1月,比爾·蓋茨蒞臨科大以“數碼化革命的未來”發表演說。
1996年1月,科大校長吳家瑋教授,發起組織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
1997年12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正式展開。
1999年4月,工商管理學院獲AACSB國際協會所認可;同月,鍾士元博士退任校董會主席並獲委任為大學首位副校監,羅康瑞博士出任校董會主席;9月,研究項目“資訊科技”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首個獲此資助的項目。
2000年11月,科大成功研發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直徑為0.4nm(納米)。
2001年4月,科大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十周年校慶開幕典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擔任主禮嘉賓;9月,研究項目“分子神經科學研究之基礎研究及新葯開發”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第二個獲此資助的項目;11月,朱經武教授出任科大的第二任校長。
2002年5月,陳祖澤博士獲委任為第三任校董會主席。
2003年9月,大學的納米材料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在全球七十五個課程中,評為世界第九位。
2005年7月,霍英東基金捐贈港幣八億元,支持科大策略發展及內地拓展計劃。
2006年5月,大學圖書館命名為李兆基圖書館,以表彰他對大學的貢獻;6月,斯蒂芬·霍金教授,為高等研究院主持首場講座。
2007年1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及其研究中心在南沙舉行開幕儀式;3月,李兆基基金會捐款港幣四億元予科大;12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首次在《金融時報》的排名榜中位列第一。
2008年4月,張建東博士獲委任為第四任校董會主席;12月,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奠基儀式。
2009年3月,陳繁昌教授出任第三任科大校長;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第二次評為世界第一。
2010年6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大樓在南沙動土興建;同月,科大成立首個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7月,周大福鄭裕彤基金捐贈九千萬元支持科大建設新的研究和學術大樓;9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辦首個俄鋁校長論壇。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
2011年4月,科大慶祝二十周年校慶,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教授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親臨主持慶典。為了表揚科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特別將一顆編號202784的小行星命名為“港科大星”;5月,香港科技大學獲《QS亞洲大學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QS)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9月,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開幕儀式。
2012年4月,鄭裕彤大樓舉行奠基儀式;7月,“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研究策略”和“低本高效、綠色環保的LED晶元系統研究”獲研究資助局撥款開展主題研究;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四年被《金融時報》評為世界第一。
201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學連續三年獲《QS亞洲大學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QS)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7月,“新型的光波及聲波功能材料研究”和“神經突觸的發育,訊號轉導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9月,李兆基校園舉行開幕典禮;同月,科大成立先進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0月,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五年被《金融時報》榮膺全球第一;11月,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舉行冠名典禮暨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
2014年10月,何廷錫伉儷全新訪客資訊中心舉行開幕典禮;12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舉行開幕典禮;同月,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行16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2015年1月,教資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評價顯示科大研究達“世界領先水平”成績稱冠;3月,廖長城議員獲委任為第五任校董會主席;7月,科大“本科生研究計劃”踏入十周年;9月,水上活動中心一期工程舉行動土儀式;11月,科大畢業生於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行14位,蟬聯大中華院校之首。
2016年2月,鄭裕彤樓舉行開幕典禮;3月,科大舉行第三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5月,科大主辦香港首個亞洲物理奧林匹克;同月,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演講廳命名典禮;6月,香港科技大學二十五周年校慶,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首屆亞洲大學峰會;7月,科大與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合辦2016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10月,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2016年排名中位列榜首,第七度榮膺全球第一EMBA課程;11月,香港科技大學於該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Ranking2016),躍升一級至全球第13名,同時位列大中華之首。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已連續四年高踞大中華榜首及全球首20名。
2017年4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公布2017年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創校26年的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二;10月,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7年全球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排名榜,由香港科技大學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合辦的EMBA課程第八次登上榜首;11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發布2017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12、亞洲第二。
2018年4月,由香港科技大學及北京大學牽頭,多所香港與北京大學共同發起的京港大學聯盟正式成立;6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18年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榮登榜首;9月,史維教授出任科大第四任校長;10月,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8年全球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排名,香港科技大學與美國凱洛格商學院合辦的EMBA課程第九度位列榜首;11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18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位列全球第16名、大中華區第一;12月,廣州市政府、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簽署舉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合作協議。
2019年4月,逸夫演藝中心舉行動土儀式;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發布,香港科技大學蟬聯榜首;8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學宣布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資5億港元,用於創立香港首個聚焦合成生物科技的研究平台,命名為李嘉誠合成生物學研究院;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並正式動工;11月,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排名第二。
2020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度年輕大學排名,香港科技大學連續第三年獲年輕大學排名榜首。
師資數據(截至2019年6月) | |||
---|---|---|---|
學院 | 常任教員 | 訪問教員 | 總計 |
理學院 | 156 | 21 | 177 |
工學院 | 201 | 4 | 205 |
工商管理學院 | 137 | 11 | 148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140 | 4 | 144 |
跨學科課程 | 19 | 19 | |
總人數 | 656 | 41 | 697 |
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 |||
---|---|---|---|
姓名 | 職務 | 研究方向 | 當選年份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葉玉如 | 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 神經生物學 | 2001 |
吳雲東 | 化學系講座教授 | 理論有機化學 | 2005 |
唐本忠 | 化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部講座教授 | 高分子合成 | 2009 |
張明傑 | 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 結構生物學 | 2011 |
張統一 |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榮休教授 | 力學 | 2011 |
鄭平 | 機械工程學系榮休教授 | 工程熱物理 | 2011 |
勵建書 | 數學系講座教授 | 基礎數學 | 2013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
張立綱 | 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 | 物理學 | 1994 |
朱經武 |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 | 物理學 | 1996 |
部分教授介紹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初期的優秀師資包括吳家瑋教授、王佑曾教授、張立綱教授、楊祥發教授、丁邦新教授、李龍飛教授、張灝教授、段錦泉教授、丁學良教授、鄭樹森教授、林毅夫教授、沈平教授、項武義教授、沈運申教授、顧鈞教授等。
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鄧青雲於1980年代發現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材料,被譽為“OLED之父”,2011年成為歷來首位華裔沃爾夫化學獎得主。
新明工程學講席教授楊強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2013年當選為國際人工智慧協會(AAAI)院士,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2017年當選為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IJCAI)理事會主席,是IJCAI創辦以來的第一位華人理事會主席。
化學系唐本忠教授及物理系湯子康教授因推動材料科學及納米技術基礎研究及應用的發展,於2007年獲頒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2018年1月,唐本忠教授主持完成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機械工程系趙天壽教授主持完成的“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項目,獲頒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年,趙天壽教授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機械電力技術獎)。
錢培元教授主持完成的“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獲頒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數學系荊炳義教授主持完成的“自正則化極限理論和斯坦因方法”項目,獲頒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劉雲浩教授主持完成的“基於非測距的無線網路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獲頒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生物化學系張明傑教授,於2007年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成功闡釋腦細胞訊息傳遞的過程。
機械工程系張統一教授主持完成的“壓電材料的斷裂”項目,獲頒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數學系黃勁松教授主持完成的“半單李群上的非交換調和分析”項目,獲頒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校園風景(三)(6張)
物理學系王寧教授獲華人物理學會頒授2006亞洲傑出成就獎。王教授於2000年在科大成功觀察到全球最細、直徑只有0.4納米的單壁納米碳管。這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當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其後他與同僚湯子康教授共同發現納米碳管具超導性。湯子康教授主持完成的“納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ZnO薄膜的室溫紫外激光發射”項目,獲頒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化學系韓利強教授(Prof.Richard Haynes)與的拜耳公司研製出高療效、低成本的抗瘧疾新葯青蒿碸,這項研究獲全球化學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應用化學》選為2006年3月20日的封面專題。
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於2004年3月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L\'OREAL·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香港女科學家和第二位中國女科學家。
土木工程學系主任張慕聖教授獲加拿大工程院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選為院士。而同系的鄧漢忠教授則獲美國離岸能源中心選為“殿堂級技術拓荒者”及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最高層次的“榮譽會員”。該系吳宏偉教授於2003年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土力學及基礎工程青年獎。同系的勞敏慈教授成功開發廢物限制屏障技術,獲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2004年度“James Croes獎章”,為該獎自1912年成立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裔論文首席作者。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張黔教授是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香港、澳門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資助者和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通訊分會“2005年亞太最佳青年研究員獎”得主,也是100位獲《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頒授“2004年世界青年創新獎”(TR100)的得獎者之一。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曹希仁教授獲委任為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控制系統分會院士評審委員會主席。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曾哲明教授獲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頒授“LEAD獎項”。曾教授於2005年更獲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學系頒發“傑出工業工程師獎”。
機械工程學系趙汝恆教授,獲美國供熱、製冷及空氣調節工程師學會頒授“Ralph G Nevins生理及人類環境獎”。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學校有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等4個學院,以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及行政研究院。
院系課程 | |||
---|---|---|---|
理學院 | 工學院 | 工商管理學院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生物化學 生物學 化學 環境科學 數學 數學及經濟學 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 大氣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科學 分子生物醫學科學 | 化學工程學 化學及生物產品工程學 化學及環境工程學 土木工程學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 土木及結構工程學 土木基建工程及管理 計算機工程學 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科學—資訊工程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信息及通訊工程 工程企業管理 環境工程 工業工程及工程管理學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 資訊科技 集成電路設計工程 智能建築物技術與管理 物流管理及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屋宇設備 電信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 ^預計於2015-16年開辦 | 專業會計學 經濟學 經濟及財務學 財務學 環球金融 計量財務學 綜合商業管理學 環球商業管理 資訊系統學 組織管理學 市場學 營運管理學 財務分析學 資訊系統管理學 投資管理學 | 人文及社會科學 通識研究 中國研究 人文學 社會科學 |
跨學科課程事務處 | |||
科技及管理 環境管理與科技 風險管理及商業智能學 |
香港科技大學在科學、工程、商管、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上提供跨學科課程,其中電子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為該校的優勢學科。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 |
---|---|
學科名稱 | 名次 |
現代語言 | 41 |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 | 11 |
化學工程 | 26 |
土木與結構工程 | 12 |
電子與電子工程 | 11 |
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 | 20 |
生物科學 | 51 |
物理與天文學 | 51 |
數學 | 45 |
環境科學 | 25 |
地球與海洋科學 | 101 |
化學 | 19 |
材料科學 | 29 |
地理 | 101 |
統計與運籌學 | 15 |
經濟和計量經濟學 | 30 |
會計與金融 | 19 |
● 本科生研究計劃
本科生研究計劃是科大一個特別計劃旨在培養本科生對研究的興趣。參與計劃的本科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活動。在這計劃下,本科生須與教授訂立研究範疇,並在計劃完結時提交學術報告。計劃一般為期三至四個月。
● 創業中心
科大創業中心是以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和鼓勵大學社區成員直接參與新技術的商業化創新創業中心。它幫助學生真正對創業感興趣,成為主管可以在啟動和追求創業中作為職業選擇。
大學排名 | ||||||||
---|---|---|---|---|---|---|---|---|
排名機構 | 2018-19 | 2017-18 | 2016-17 | 2015-16 | 2014-15 | 2013-14 | 2012-13 | 2011-12 |
QS世界大學排名 | 37 | 30 | 36 | 28 | 40 | 34 | 33 | -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46 | 44 | 49 | 59 | 51 | 57 | 65 | 62 |
QS亞洲大學排名 | 7 | 3 | 4 | 5 | 5 | 1 | 1 | 1 |
QS全球年輕大學排名 | 2 | 2 | 2 | 2 | 2 | 1 | - | - |
2020年6月24日,2020泰晤士年輕大學世界排名發布,香港科技大學排名第1位。
2020年11月3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20年的世界大學聲譽排名,香港科技大學位列第91-100名。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201-300區間。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高等研究院1個,中國內地科研平台3個,中央研究設施9個,研究中心51個,研究所12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先進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等研究院(1個):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
中國內地科研平台(3個):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中央研究設施 | |
---|---|
先進工程材料實驗所 | 設計與製造服務所 |
動植物養育實驗所 | 環境實驗所 |
生物科學實驗所 | 岩土工程離心機實驗所 |
中電風洞實驗所 | 材料測制實驗所 |
納米電子製造實驗所 |
研究中心 | |
---|---|
大氣研究中心 | 香港科技大學-德國電信系統與媒體實驗室 |
先進微系統封裝中心 | 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 華為–香港科大聯合實驗室 |
亞太金融市場中心 |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Computing&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商務數據分析研究中心 | 分子神經科學中心 |
企業策略與創新研究中心 | 新元素-香港科大數字健康,醫療物聯網聯合研究中心 |
癌症研究中心 | 光電科技中心 |
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 物聯網研發中心 |
中藥研發中心 | 科大理學院-高等研究院超分辨成像中心 |
顯示技術研究中心 | 半導體產品分析及設計增值中心 |
實驗商學研究中心 | 智能及可持續發展基建研究中心 |
市場營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 | 華南研究中心 |
超材料研究中心 | 調查研究中心 |
科學計算研究中心 | 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 |
太空科學研究中心 | 康信商業案例研究中心 |
統計科學中心 | 同益實業集團電子商貿中心 |
幹細胞研究中心 | 惠理投資研究中心 |
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中心 | 大氣研究中心(nanshan) |
圖像科學與計算中心 | 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 |
流動信息科技中心 | 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 |
系統生物學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 | 綠色產品及加工技術研究中心 |
環境、能源與資源政策研究中心 | 高分子成型過程及系統中心 |
計算機網路空間中心 | 數字生活研究中心 |
Finetex-科大研究中心 | 北京-香港科大聯合研究中心 |
恆隆組織管理中心 |
研究所 | |
---|---|
先進位造研究所 | 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 |
生物技術研究所 | 環境研究所 |
香港科大能源研究院 | 集成微系統研究所 |
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 |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 |
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 | 信和軟體研究所 |
香港電訊信息技術研究所 | 蒙民偉納米科技研究所 |
研究經費 | |
---|---|
時間段 | 經費(港幣百萬) |
2007-2008 | 369.6 |
2008-2009 | 447 |
2009-2010 | 432.6 |
2010-2011 | 409.3 |
2011-2012 | 444.1 |
2012-2013 | 548.4 |
2013-2014 | 485.2 |
2014-2015 | 521.8 |
2015-2016 | 578.4 |
2016-2017 | 690.9 |
2017-2018 | 657* |
備註:*當中包括由香港科大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及內地平台所管理之研究及開發項目;不包括“R-portion”,即由研究資助局為研究用途補助金項目提供的“附加行政費用”、“首席研究員開支”和“人文及社會科學額外資助”。 |
科研突破 |
---|
發現大腦疾病新機制或有助開發新療法 |
發現新材料體系開創有機太陽能電池新時代 |
科大突破性發現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帶來新希望 |
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
研發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創新紀錄 |
發現探測極早期宇宙演化歷史的方案有助了解宇宙起源 |
理論物理學家解開“伊辛超導體”特性之謎 |
突破性科研發現有望治療慢性脊髓損傷 |
成功調控光子形狀創造光腔裝載效率最高紀錄 |
研發新材料讓高分子太陽能電池效率創新紀錄 |
研發聚集誘導發光物料開拓嶄新應用領域提升法醫搜證效率及細菌顯影技術 |
破解光合作用機理助研發再生能源 |
發現新的分子標靶有助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
二維超導物料的研發,有助開發穩定及實用的超級計算機 |
科大物理學系研發新一代路線協調方法可應用在交通、通訊、導航系統 |
成功解開特定蛋白與調控大腦發育新機理有助了解自閉症相關疾病 |
利用極幼鉛納米線取得超導體研究新突破可提高超導體的醫學與生物學應用 |
研創高效材料探測爆炸品控制發光強度 |
首創用昆蟲細胞製造戊型肝炎疫苗 |
首次實現在單粒子尺度上直接觀測晶體的均勻熔化 |
首次於骨骼肌幹細胞中發現新型蛋白質分子為應用骨骼肌幹細胞治療肌肉萎縮症帶來希望 |
納米結構氧化鋅薄膜紫外激光發射研究榮登過去50年引用次數最多的應用物理學論文 |
全球首次成功破解特定蛋白與癲癇症相關疾病發作的訊號機理 |
證實單光子不能超越光速 |
發現視覺系統機理 |
有關膠體結晶薄膜熔解的重要發現 |
操控光的同時,沒有導致特定設計頻率損失的新可能性 |
肌動蛋白質基因突變如何導致遺傳性失聰失明 |
揭示全新的腦部信息傳遞機制 |
創新的彈性超材料 |
參與國際腫瘤基因組聯盟破解癌症基因 |
參與中國首顆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的數據研究工作 |
成功開發頭髮驗毒新技術 |
傳統中藥名方“夏桑菊”配合新科技以防禽流感 |
可折曲電子顯示屏面世 |
研製出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該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全球當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
2021年8月,由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在小鼠模型中證明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癥狀,有潛力發展成阿爾茨海默病的新型長效治療手段。 |
•圖書館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
•大學刊物
大學刊物 | |||
---|---|---|---|
《年報》 | 《科大簡介小冊》 | 《教授簡介》 | 《校友通訊》 |
《高研院通訊》 | 《學院通訊》 | 《電子書架》 | 《科大環境報告》 |
● 國際合作
早在1996年,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發起成立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帶領區內一流大學的交流合作。AEARU成員包括來自內地、日本、南韓、台灣和香港等地之頂尖大學。直至2013年,科大連續3年在QS亞洲大學排名榜中榮登榜首,並繼續與海外更多合作夥伴建立聯繫。科大得到很多國際媒體及刊物的認同。《通向學術卓越之路:研究型大學的崛起》探索科大成為優秀研究型大學的成功因素。各大傳媒及機構包括英國廣播有限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大學世界新聞、金融時報、泰晤士報高等教育、AEF等都作出報道。科大對學術研究一直努力不懈,成功獲得國際認同,建立超卓信譽。我們的領導層積極進行國際交流,與各地學者共同應對環球挑戰。2015年,科大為亞洲唯一的高等學府,獲邀於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並於其“創想研究室”(IdeasLab)與全球知名學者及專家探討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國際化是科大六個策略發展計劃的重點發展之一,科大在各個領域致力進行多元化發展,包括國際地位、策略夥伴與學術合作協議、研究合作、國際學生和教學人員、海外校友聯繋和媒體關係。為迎接瞬息萬變的環球挑戰和加強國際聯繫。自2011年起,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翁以登博士率領訪問團前往美國、歐洲、中東、拉丁美洲等地,訪問頂級大學及科技學院的校長及高級管理層,促進跨國研究及學術的合作。這些訪問促使科大與海外頂尖大學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包括南加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萊斯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及上海交通大學。憑藉這些緊密聯繫,科大將可進一步推廣環球高等院校之間的研究合作。科大還與英國牛津大學攜手合作,開辦專為香港、內地和區內的公營機構高層人員的公共政策培訓課程。此外,科大跟美國著名女子學院,史密斯學院合作,開設切合亞洲女性高級行政人員的培訓課程。同時,科大亦接待院校代表到訪探討策略協作,包括麻省理工大學、南加州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帝國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烏特勒支大學及維珍尼亞大學等。
海外大學的高層人員前來科大訪問,親身體驗和了解科大前沿研究、最新的學術創見、多元化的校園生活,更在校園參與學術交流,這些訪問帶來深遠的影響。科大目前在全球擁有250個合作夥伴,致力為學生爭取更多交流體驗,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和企業精神,成為未來的環球領袖。為此,科大特別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和義大利博科尼大學合辦,推出全球第一個讓學生了解三地文化、同獲三所大學頒授學位、橫跨三大洲的工商管理本科課程。科大還與維珍利亞大學和北京大學締結三方協定,通過學術和研究合作交流,為精英學生提供最全面的發展。此外,通過科大的國際本科生研究計劃,令學生有機會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與世界各地的科研權威粒子物理研究;學生還有機會到訪麻省理工大學和其他國際機構。網上教育課程已成為教育界的新趨勢,科大作為科研先驅,已成為首間採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的大學,並與Coursera和edX等在全球推動MOOC的組織結成夥伴,回應全球人士的學習需要。通過有關合作,科大可讓世界各地有志修讀課程的人士,體驗科大獨特、高效和互動的創新教學質素。
● 內地聯繫
香港科技大學是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重要成員。
科大一向積極拓展與內地機構及城市的合作,其中包括支援研究項目、開拓研究活動、提升研究水平及提高大學聲譽。科大從三方面開拓更多合作機會,包括建立新的合作夥伴,擴展與內地機構的合作及加強現有的業界合作關係。
憑藉內地眾多合作夥伴的支持,科大將繼續積極與更多內地院校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科大位於廣州南沙的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在過去數年發展顯著,積極參與內地教研工作。在十二五規劃中,南沙被劃為重點地區,霍英東研究院將會就其發展擔起重要角色,促進內地與香港協作機會。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佔地一萬五千平方米,擁有充足的空間及先進的研究設備,為開發技術、培訓行政人員提供多元的平台。科大學院、學生及校友創建的科技企業均已進駐大樓。科大的分子神經科學及先進顯示及光電子技術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國家科技部先後批准科大與內地院校共同設立“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顯示及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科大在佛山的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與南海區政府共同建設的中心致力於先進的發光二極體(LED)與平板顯示(FPD)的研發與檢測水平。
科大透過現有網路,積極在內地拓展,尋找更多的合作關係。科大的管理層經常獲邀到內地主要城市主持講座,分享大學的國際經驗。這些演講獲得內地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展示科大作為國際學術界領袖的影響力。除了加強與科大在內地校友之間的緊密聯繫,科大亦透過與內地企業的網路,為科大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和研究的機會。科大獲邀於博鰲論壇、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達沃斯論壇發言,活動匯聚全球知名金融、製造、房地產、資訊科技、零售業企業家到內地進行交流。科大致力與內地政府部門、企業及學術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致力尋求更多發展機會,交流知識。目前的合作夥伴均屬內地重點院校,包括內地九所一流研究型大學。科大舉辦港科大傑弗遜全球研究課程(暑期),致力培訓學生建立國際視野。透過與中國美術學院的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學習設計理論。同時,科大亦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策略合作協議,促進學生交流及學術研究合作。科大平均每年接待超過100多個來自內地大學、企業及政府部門的代表團,合共1300人次。
科大致力加強內地的人際網路,覆蓋人文、科學及商業等多個領域,包括與聯想集團簽署策略合作協議,開展多項合作研究項目,為科大學生在各專業範疇上提供寶貴的實戰機會,學生可在這些機構實習及就業,促進兩地文化交流。其他企業還包括阿里巴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華為、招商局、神州數碼、騰訊及TCL等。
科大教授在內地取得多個科研獎項,包括由國務院及教育部頒發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及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此外,共有5位科大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史維 |
首席副校長 | 倪明選 |
副校長 | 賀致信、葉玉如、汪揚 |
歷任校長 | |
---|---|
姓名 | 在任時間 |
吳家瑋 | 1991年至2001年 |
朱經武 | 2001年至2009年8月 |
陳繁昌 | 2009年8月至2018年8月 |
姓名 | 概況 |
李慧瓊 |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 |
汪滔 | 全球最大民用無人機製造公司大疆創新創辦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
羅碩瀚 | 騰訊集團首席財務官 |
賈佳亞 |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 |
容永祺 |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長、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 |
陳恆鑌 | 香港立法會議員 |
吳宗權 | 會德豐有限公司主席、九龍倉集團副主席 |
彭一庭 | 俊和發展集團董事會主席 |
彭一邦 | 俊和發展集團副主席兼執行董事 |
沈東軍 | 通靈珠寶總裁,法國樂朗酒庄莊主,中國珠寶首飾協會副會長 |
陳易希 | 香港發明家、科技公司“Bull.B”創辦人 |
李應樵 | 香港萬科數碼集團首席執行官 |
龔耀輝 | 中國金融租賃集團有限公司前首席執行官 |
戴介明 | Ipreo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兼主管 |
吳蘇 | 中衡國際集團總裁、江蘇運贏集團執行董事、國際物聯網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
張雲飛 | 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第十一批專家 |
劉進圖 | 香港資深媒體人、《明報》前總編輯 |
胥偉華 |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
項安波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有企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
陳冬華 | 南京大學商學院(管理學院)會計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周飛舟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周亞虹 | 上海財經大學數量經濟系系主任 |
王秀傑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
馬鵬程 |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
吳國才 | 香港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 |
何錦欣 | 香港教育局助理秘書長(高等教育) |
余嘉敏 |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助理秘書長(衛生),前無線電視、有線電視新聞報道員 |
張堅庭 | 香港電影導演、編劇,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
胡杏兒 | 香港著名藝人 |
魏派賢 | 前亞視新聞記者、星島日報記者 |
龔偉怡 | 前無線新聞財經記者及主播 |
李臻 | now寬頻電視主播 |
鄧小樺 | 電台主持、誠品書店香港分店副店長 |
趙海珠 | 法國巴黎銀行上市衍生產品部聯席董事 |
林燕玲 | 渣打銀行股票衍生及中介銷售部窩輪銷售副董事 |
毛尖 | 當代海派作家 |
2020年10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香港科技大學排名第109位。
2020年11月25日,QS發布了2021亞洲大學排名榜單,香港科技大學位列第8位。
2021年6月,香港科技大學位居2021亞洲大學排名第8位。
2021年,位居2022QS世界大學排名中第34位。
香港科技大學
校徽
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徽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從意象的角度凝視,在知識之源的書本之上,冒起了智慧的金色大腦。而在高舉書本的雙臂之中,既是一個代表科學的燒瓶,亦是一個代表工程與技術、或傳播與管理的發射塔。太陽發出金色的光芒是非常傳統的中國色彩,映照在代表香港的湛藍色大海上。支持著這些象徵標誌的是三個希臘字母,分別為“upsilon”、“psi”和“tau”,音譯則作“UST”。總而言之,校徽跟科大本身一樣,蘊含多重意義。
標誌
日晷
香港科技大學以日晷作為大學標誌。這件名為“時間之輪”的雕塑屹立於科大廣場中央,是由香港賽馬會委託一對居於澳洲西部珀斯的愛爾蘭藉藝術家夫婦Charles和Joan Walsh-Smith創作而成。日晷以鋼鑄造,安裝在水池中央的寬階平台上,象徵著時間的流逝。平台上還有浮雕壁畫,描繪了中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所取得的39項成就。紅色日晷於1991年10月8日安裝完成後隨即成為科大的標誌,透過其形態、功能、歷史和未來之間相互交織,反映出科大的不同面貌。
香港科技大學
校風
香港科技大學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以加強學生、教職員、及訪問學者之間學識、觀點、和創新概念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