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鄧青雲的結果 展開
-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LED之父
- 湖北工程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鄧青雲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LED之父
鄧青雲(Ching.W.Tang),1947年出生於香港,美籍科學家,現任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榮休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被譽為“OLED之父”。
鄧青雲1970年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理學士學位,1975年獲康奈爾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位於紐約羅切斯特的柯達研究實驗室做研究科學家,從事有機半導體材料和電子應用設備開發。1979年,鄧青雲發現了OLED。2006年,因在有機發光二極體和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上取得的開創性的成就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1年,鄧青雲與芝加哥大學的斯圖爾特·賴斯教授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克里茲托夫·馬特加茲維斯基教授共同獲得由沃爾夫基金會頒發的沃爾夫化學獎,這是在化學領域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國際性大獎。
時間 | 擔任職務 |
2002年 | 華南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
2007年 | 上海大學榮譽教授 |
2011年 | 蘇州大學榮譽教授 |
香港科學院董事會成員 |
1947年,鄧青雲出生於香港元朗十八鄉瓦頭村。
1959年,畢業於元朗商會小學。
1965年,畢業於元朗公立中學,后入讀英皇書院。
1967年,離開香港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學士課程。
1970年,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一級榮譽取得化學理學士學位,隨後在康奈爾大學Andreas C. Albrecht教授指導下繼續深造研究。
1975年,取得康奈爾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柯達公司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科學家(Research Scientist)。
1981年,晉陞為高級研究科學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1990年,晉陞為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1998年,晉陞為高級助理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3年,晉陞為特聘研究員(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2006年至2017年,擔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學系Doris Johns Cherry教授,後任該校榮休教授。
2013年,被任命為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同時擔任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系、化學系及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鄧青雲教授
鄧青雲教授於201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既是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亦是計算機工程學系、化學系及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鄧教授於2011年榮獲沃爾夫化學獎。他亦獲選為港科院創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鄧青雲博士(美籍)
鄧青雲院士
鄧青雲以有機光電子學的研究而聞名,其研究領域是關於有機半導體為基礎的電子設備,當中以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發明最具代表性。
鄧青雲在美國柯達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時,於1986至1989年期間發表多篇論文,驅動了有機光電子學的演進,當中包括了發現雙層有機電子發光器件,亦稱為有機異質接面,借當中電荷的相應變化從而製造出高效能的光電子器件。
繼研究出有機太陽能電池后,鄧青雲於1987年在《應用物理快報》(Appl. Phys. Lett.)上發表論文《有機場致發光二極體》(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首次報道了基於具有雙層夾心式結構的高亮度、低驅動電壓、高效率的有機發光二極體 。他的研究促成OLED技術誕生,而他於1989年開發了調校OLED色彩的技術,亦帶動了全彩色OLED顯示屏的製造與發展。
學術論著
截至2011年3月,鄧青雲已發表90多篇論文,論文他引超過15,000次。
截至2018年5月,鄧青雲1987年在《應用物理快報》發表的開創性論文被引用15,869次,他在1986年—1997年期間發表的另外五篇最重要論文總計被引用15,064次。
代表性論文
Angel, F.A.; Gao, R.; Wallace, J.U.; Tang, C.W.,"Silver-induced Activation of 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 as Electron Injection Material in Single-Stack and Tandem OLED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8, 59, 220-223.
Angel, F.A.; Wallace, J.U.; Tang, C.W., "Effect of Lithium and Silver Diffusion in Single-Stack and Tandem OLED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7, 42, 102-106.
Dong, S.C.; Xu, L.S.; Tang, C.W., "Chemical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TAPC as Hole Transport Layer in Blue Phosphorescent OLED," Organic Electronics, 2017, 42, 379-386.
Li, J.H.; Xu, L.S.; Tang, C.W.; Shestopalov, A.A., "High-Resolu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Patterned via Contact Print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6-16809-16815.
Xu, L.S.; Tang, C.W.; Rothberg, L.J., "High Efficiency Phosphoresc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n Ultra-Thin Red and Green Co-Doped Layer and Dual Blue Emitting Layer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6, 32, 54-59.
Angel, F.A.; Tng, C.W.,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riplet Sensitizers in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6, 30, 247-252.
Glowacki, E.D.; Marshall, K.L.; Tang, C.W.; Sariciftci, N.S., "Dop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Induced by Lithium Fluoride/Aluminum Electrodes Studied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and Infrared Reflection-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11, 99, 4-043305.
Zhang, M.; Wang, H.; Tang, C.W., "Effect of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Energy Level Offset on Organic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Cel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2010, 97, 14-143503.
Lin,H.; Xia, W.; Wu, H. N.; Tang, C.W., "CdS/CdTe Solar Cells with MoOx as Back Contact Buff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 97, 12-123504.
Zeng, L.; Tang, C.W.; Chen, S.H., "Effect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and Thermal Annealing on Polythiophene: Fullerene Bulk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 97, 5-053305.
Rajeswaran, M.; Blanton, T.N.; Tang, C.W.; Lenhart, W.C.; Switalski, S.C.; Giesen, D.J.; Antalek, B.J.; Pawlik, T.D.; Kondakov, D.Y.; Zumbulyadis, N.; Young, R.H., "Structural, Therm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Crystalline Forms of Alq(3), Tris(quinolin-8-olato)aluminum(III), an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LED Technology," Polyhedron,2009, 28, 4-835-843.
Culligan, S.W.; Chen, A.C.A.; Wallace, J.U.; Klubek, K.P.; Tang, C.W.; Chen, S.H., "Effect of Hole Mobility through Emissive Layer on Temporal Stability of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dv. Funct. Mater.,2006, 16, 1481-1487.
VanSlyke, SA; Chen, CH; Tang, C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
Tang, CW; VanSlyke, SA; Chen, C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Tang, CW; VanSlyke, S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Tang, C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發明專利
截至2011年3月,鄧青雲在有機發光、太陽電池、靜電照相等方面擁有95項美國專利。
鄧青雲教授
2014年,鄧青雲獲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018年5月,鄧青雲獲頒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鄧青雲曾獲前僱主伊士曼柯達公司頒發傑出發明家獎,亦獲得羅切斯特知識產權法律學會的年度發明家獎和美國消費電子協會列為名人堂人物。
鄧青雲生於元朗鄉村,憑著科研成就擺脫出身。鄧博士已婚,育有一兒一女。他的太太是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教授。鄧博士個子不高,但是網球打得非常好。他愛好閱讀。
鄧青雲在有機發光二極體高效化和實用化方面作出了先驅性貢獻。
鄧青雲的好奇心、熱情、毅力和仁慈,當然還有他的發明創造,不但引領了道路,更為未來許多年裡全新和令人激動的發現照亮了道路。
鄧青雲教授里程碑式的發現推動了以有機發光二極體為代表的有機光電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