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吳茱萸的結果 展開

吳茱萸

藥物

徠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吳茱萸味苦、辛,藥性熱;歸胃、脾、肝、腎經。有小毒。吳茱萸的化學成分包括三萜、生物鹼、微量元素、多糖、揮髮油、甾體、黃酮等。其中,三萜、生物鹼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吳茱萸藥材及飲片中,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的總含量不得少於0.15%;檸檬苦素的含量不得少於0.20%。

簡介


● 正名:吳茱萸
● 英文名:Wuzhuyu
● 拉丁名:Euodiae Fructus
● 別稱:左力、茱英、食茱萸、吳萸

功效與作用


●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吳茱萸具有保護肝臟、利膽、止瀉、降血壓、擴血管、鎮痛、抗腫瘤、抗炎、抗潰瘍、抗氧化等作用。
● 吳茱萸可用於治療厥陰頭痛、嘔吐吞酸、脘腹脹痛、寒疝腹痛、經行腹痛、寒濕腳氣、五更泄瀉等。
● 吳茱萸還可用於治療急性胰腺炎、反流性食管炎、高血壓病、緩慢性心律失常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吳茱萸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吳茱萸。
● 無寒濕滯氣及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吳茱萸。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孕婦請謹慎服用吳茱萸,如有需求,請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吳茱萸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吳茱萸


● 吳茱萸可以煎汁內服,也可入丸散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2~5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吳茱萸研成細粉,用醋調製后敷於足心,可用於治療口瘡口疳。
● 吳茱萸還可以泡酒使用。
● ● 扶老強中酒(內服):與神曲、炒麥芽、乾薑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溫中消食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脾胃虛寒、食少腹脹等。
● ● 吳茱萸酒(內服):與生甘草配伍泡酒,具有溫中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中噁心痛等症。

溫馨提示

● 吳茱萸有小毒,使用時請嚴格控制用量。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吳茱萸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吳茱萸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吳茱萸有小毒,毒性成分暫不明確。
● 長期或大量服用吳茱萸,可引起以下不良反應,這時需要立即停葯。
● ● 劇烈腹痛、腹瀉
● ● 嘔吐
● ● 頭痛、眩暈
● ● 胸悶
● ● 視力障礙
● ● 皮疹
● 停葯后,如果癥狀沒有緩解,請及時就醫治療。
● 有資料顯示,孕婦服用吳茱萸容易導致流產。

我該如何選購吳茱萸


● 吳茱萸主產於陝西、廣西、貴州、四川、湖南、雲南、浙江等地。
● 吳茱萸及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徵:
● ● 吳茱萸:為暗黃綠色至褐色,形狀多為球形或五角狀扁球形,表面粗糙,有很多突起或凹下的油點。吳茱萸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著黃色絨毛的果梗。吳茱萸質地硬且脆,橫切面可以看見子房有5個室,每個子房室里有1粒淡黃色的種子。吳茱萸氣味芳香濃郁,味道辛辣,發苦。品質好的吳茱萸飽滿、綠色、香氣濃郁。
● ● 制吳茱萸:外形類似吳茱萸,表面為棕褐色至暗褐色。品質好的制吳茱萸飽滿、褐色、香氣濃郁。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溫馨提示

● 吳茱萸有小毒,請從正規藥店和醫療機構購買和使用。

含吳茱萸的中成藥有哪些


● 四方胃片:具有調肝和胃、制酸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吞酸、食少便溏等,還可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等。
● 四神片:具有助腎散寒、止瀉消脹的功效,用於治療腎虛受寒、久瀉不止、五更溏瀉、腸鳴肚脹、面黃體弱、食物不化等。
● 小兒腹瀉外敷散: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泄瀉,可緩解脘腹疼痛、大便溏瀉等。
● 戊己丸:具有瀉肝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用於治療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灼熱疼痛、腹痛泄瀉、口苦嘈雜、嘔吐吞酸等。
● 十二溫經丸:具有溫經散寒、養血祛瘀的功效,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沖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痛、宮寒不孕等。

吳茱萸和山茱萸功效一樣嗎


● 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乾燥的成熟果肉。兩者功效不同。
● ●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
● ● 山茱萸具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眩暈耳鳴、陽痿遺精、腰膝酸痛、崩漏帶下、遺尿尿頻、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

用藥誤區


● 誤區:炮製后的吳茱萸常外用
● ● 炮製后的吳茱萸常內服。吳茱萸經過炮製后,毒性降低,常內服,用於治療厥陰頭痛、行經腹痛、脘腹冷痛、嘔吐吞酸、寒疝腹痛、寒濕腳氣、五更泄瀉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彭成,王莉,孫建寧,等。中藥毒理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
● [4]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5]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