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藏器

陳藏器

陳藏器(約687—757年),唐代中藥學家,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公元713年至741年間(開元年間),任京兆府三原縣尉。以為《神農本草經》雖有陶(弘景)、蘇(敬)補集諸說,但遺逸尚多,因彙集前人遺漏的藥物,於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撰《本草拾遺》10卷(今佚)。明李時珍評此書“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佚文散見《證類本草》等。將中藥的藥物性能歸納10類: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作為臨診處方基本法則,發展成後世“十劑”方劑分類法,為中醫界應用。

簡介


其自幼聰慧過人,八歲起隨父輩涉外採藥,辯識百草,對許多相似藥草過目不忘,有隨行老中醫贊道:“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十歲時,便開始幫父親熬制中藥,學習如何將各種本草植物入葯。陳藏器十三歲時,其母疾病纏身,父配百方而無策,母不日即逝,陳痛苦萬分,隨立誓研習本草,以表喪母之痛,解萬民疾患。據載,陳十五歲醫術精進,鄰里求醫,均悉數痊癒。此後,陳藏器更是研習各類本草醫書,官宦生涯亦不忘鑽研中醫理論,撰《本草拾遺》10卷,其“諸葯為各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論述中提出“本草茶療”概念。唐玄宗賜其“茶療鼻祖”,一舉奠定了他在我國本草茶療領域的傑出地位。

茶療濟世


相傳,陳任三原縣尉時,勤政愛民、仰不愧天。布衣韓氏,家境貧寒,久病不得醫,經陳府衙,咳血暈闕。陳門丁見狀,速告其。陳診其肺疾,命家飼備神秘“藥茶”,囑其日飲二次。半載有餘,布衣病癒,陳賜藥茶解頑疾之事,流傳於市井,一時,八方患者,均慕名而來,陳皆施之。
文史地方志《三秦志》記載:“病家雲集,門庭若市,日有感恩者眾,或攜子叩首致謝,或響鞭不絕於耳,屋外金匾林立、室內錦旗無數。”陳藏器聲名鵲起。
開元726年,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只覺腹飢,倦惡進食,瘦骨嶙峋,終日卧榻,氣血全無,藥劑萬方,未見其效,玄宗盛怒,罷太醫數人。陳聞之,進殿玄宗,奉君秘方“藥茶”,謂曰:“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定奇效。玄宗初疑,告陳曰:若數日內未見其效定誅九族。未料,晨時飲,午時食,半載余,李瑁即愈。玄宗大喜,賜封嘉獎,無不授予,瑁亦設宴三日,以表陳功。玄宗昭告天下,賜陳“茶療鼻祖”。
陳藏器一生致力鑽研本草,調配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療秘方。其倡導的本草茶療法在當時繁榮的唐代外交中更是影響到東南亞等國。縱觀我國茶療文化歷史長河,陳藏器猶如一顆明星,照亮後世,造福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