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銘路

西銘路

地處太原、西入呂梁的咽喉要塞——西銘路,向東則長驅直入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的繁華鬧市,向西則瞬間躍進崇山峻岭、溝壑縱橫的呂梁山脈中。謂之“銜遠山、系巨鎮”,絕無過譽之嫌。

道路變遷


說西銘路,自然離不開西銘村。西銘村是原陽曲縣很有些名望的大村社。從《陽曲縣誌》中可以得知,早年的西銘村,本叫“西鳴村”,是清代陽曲縣屬“正西鄉西鳴一都”中最大的村落。正西鄉的行政管理鄉署就設在西鳴村。村中有規模宏大的“廣仁寺”和“觀音堂”,而觀音堂前的鐘鼓樓古樸壯觀、高大巍峨。登臨樓頂,周圍十數里景觀,盡收眼底。據鄉間父老傳言和舊志記載,西銘,古曰西鳴。后因觀音堂鐘鼓樓問世,每逢入夏后的第一個朔日日落之際,登此樓則可看見細若遊絲的一鉤月牙,謂之“西明”,得“西銘古月”之佳稱,是為西鳴村之勝境。於是,“西鳴”之名,更作“西明”。後來,鐘鼓樓倒塌,西明村人再也看不到那個一去不返的“西銘古月”勝境,而後代人只能從老一輩的人口中領略“西銘古月”的精神。為不致讓後來子孫忘卻過去西明村曾有過這樣的美妙景觀,遂又將“西明”改作“西銘”,以永誌不忘。
從西鳴到西明,又從西明到西銘。這一個音同字不同的諧音演變,誰知道經過了多少久遠的歲月。然而,時至今日,那種“西銘古月”的傳聞,仍在西銘村中流傳,甚至隨著西銘路的輻射能力,越傳越神,越傳越遠。

歷史沿革


敘及西銘路的歷史,至少不會晚於金元之際。那時,西鋁路就是一條路陡坡高、曲折蜿蜒的山間要道。從河北、山東經太原西入交城、陽曲的大山中收購貨源的皮貨商、山貨商,以及由高山峻岭中東入太原府城的獵戶、農戶、小商販,均須經由這條山間古道,相互溝通和往來。
一遇征戰撻伐的戰亂,西銘路又成為兵家防守和攻戰的必奪之地。別的尚且不說,僅從當地誌書中就可找到當年屯駐兵勇的記載。
關於西銘路的發展和升華,最首要的原因當屬這一地區窯業的興起。所謂窯業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煤炭開採業。
據載,明代之前,今西銘邊山地區便出現了小窯開採。降至清代,這種小窯開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沿山一帶窯口星羅棋布。逮於民國初年,在這裡設立了“西山採煤所”。本世紀30年代的民國中葉,閻氏“西北實業公司”問世之後,又在西銘村北興辦了“西北洋灰廠”。這些早期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工業企業的誕生,有力地促進了公路交通和運輸業的發展,那條千百年來不知名的邊山古道,遂由窄變寬,由短變長,分別向東西兩端伸延,被較寬的土質路所代替。
日本侵略軍攻佔太原后,為實現其以戰養戰、掠奪西山煤炭和擴大水泥生產目的,曾於1939年前後,在土質道路基礎上,稍加拓寬並以土石混合物鋪灑路面,加力夯實,修築成為沙石路面、寬約五米的公路。1955年,人民政府為加快煤炭和水泥的生產及外運,發展交通事業,投資巨款,以日偽期間鋪夯的土石路面為初基,另加片石夯壓路基,再一步拓寬和取直,鋪設瀝青路面,幾近今日規模。並以此路長年無名、地近西銘村的狀況,取名“西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