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沙量
單位體積渾水中所含干沙的質量
含沙量是水體單位體積中所含懸移質的泥沙重量。
中文名稱:含沙量
英文名稱:silt content;sediment concentration
其他名稱:含沙濃度
定義1:單位體積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是研究河床演變的重要物理量。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2:單位體積渾水中所含懸移質干沙的質量。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工程與漁港(二級學科)
定義3:單位體積渾水中所含懸移質干沙的質量。
應用學科: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文、水資源(二級學科);應用水文學(水利)(三級學科)
測得含沙的水的體積V,質量M 設含沙量為x,水的密度用ρ表示,則x=(M-ρV水)/V。
河流上游砂子的粒徑大,下游粒徑小,是因為流水作用的結果,源頭能看到鵝卵石,下游只能看到泥砂。至於東西河岸的砂子哪邊多,那要看地形情況而定。河流中含砂量是橫截面上單位流砂量,要看水的流速,穩定流,紊流是不同的。總的來說由於重力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河底水流中的砂要比河面的多。
我國北方多沙河流的含沙量,可以從非汛期的 1kg/ m以下,變化為汛期的 1000kg/ m以上,高含沙水流頻繁發生。這樣的水沙兩相流,可稱之為寬變幅水沙兩相流。我國南方的河流則多為少沙河流,已有很多學者對少沙河流的懸移質粒度特性隨含沙量和流量的變化進行過研究。在很多情況下,非汛期基本上無地表徑流匯入 , 懸移質泥沙是由於基流沖刷河床而產生的,因而較粗;進入汛期以後,暴雨徑流使土壤受到侵蝕,並隨徑流進入河道 , 因而懸移物質的粒度相對較細。這樣,便形成了懸沙粒度隨流量、含沙量的增加而減小的關係。
含沙量
以黃河中游有懸移質粒徑測驗資料的所有支流的資料為基礎,研究懸移質中的粗、細泥沙構成對含沙量的影響。黃河中游支流固液兩相流的含沙量,既取決於液相 (細顆粒),又取決於固相的含沙量。如果細顆粒太多而粗顆粒不足,則隨著含沙量的增大,粘滯係數增大,紊動減弱,會最終進入層流狀態,甚至發生阻滯而停止流動。此時含沙量不可能達到很高的量級。如果粗顆粒供應量豐富很多而細顆粒不足,則液相的比重較小,不可能使粗顆粒的懸浮重量顯著下降,因而不可能使大量粗顆粒進入懸浮狀態而向下游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懸移質含沙量也不可能達到很高的量級。
顯然,在上述兩種極端情形之間,存在著一種最優的粗、細顆粒的搭配關係 , 使懸移質含沙量達到最大。高含沙水流的最優粒度組成,反映了一種自然規律。對這一自然規律的認識,可以應用於人為干預下的泥沙輸移過程的調度,如應用於高含沙灌溉渠道、管道乃至於小浪底水庫的調水調沙。如果調沙后形成的懸移質泥沙級配接近於最優粒度組成,則輸沙效率會大大提高而不至於發生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