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

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昌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總徠面積200萬平方米,是西漢至元明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14世紀)吐魯番盆地中心城鎮,歷經西漢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國、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鶻等時期,時間跨度長達1400年左右。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內城和宮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內分佈有大量宗教建築遺址和宮殿遺址。寺院建築內有摩尼教壁畫和佛教壁畫、塑像等。城內遺物豐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書和經典。宮城在最北面,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2處寺院遺址。內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規則的方形宮城,俗稱“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將高昌故城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歷史沿革


高昌故城全景圖
高昌故城全景圖
高昌故城奠基於西漢時期(公元前1世紀),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漢、魏、晉歷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己校尉城”。
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涼張駿在高昌故城“置高昌郡,立田地縣”,繼之又先後為河西走廊的前秦、後涼、西涼、北涼所管轄。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北涼殘餘勢力在沮渠無諱在高昌故城建立了流亡政權。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吐魯番盆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城(高昌故城)。
南朝宋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人殺北涼王安周,此後張、馬、麴氏在高昌相繼稱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統治時間最長,達140餘年。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統一了高昌(高昌故城),在此置西州,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5縣。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國戶籍檔案統計,當時有人口3.7萬。
唐朝(公元8世紀末)以後,吐蕃人曾一度佔據了高昌。
唐末(公元9世徠紀中葉)以後,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后,西遷的部分餘眾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鶻高昌國。其疆域最盛時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此外還統有分佈在羅布淖一帶的眾熨及其它一些別的民族或部落。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高昌回鶻臣附蒙古,成吉思汗古城建築賜回鶻高昌王為自己的第5子,並下嫁公主。
南宋(公元13世紀)以後,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的西北蒙古游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屬於元朝的回鶻高昌國。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的西北蒙古游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一次出兵12萬圍攻火州(高昌故城)達半年之久,後來亦都護(高昌王號)火赤哈爾的斤終於戰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戰爭中。這場戰火延續40餘年之久,高昌城在戰亂中被毀。
元延祐三年至五年(公元1316年—1318年),受元仁宗冊封繼承高王位的火赤哈爾的斤的兒子紐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領兵重新奪回城池。由於高昌城在戰火中毀壞過甚,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舊址,而在原高昌城西(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統治瓦解后,火洲部割據處稱“地面”。
1955年春,考古工作者在高昌故城中發現10枚薩珊王朝銀幣。
2005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昌故城護城河遺跡進行了局部考古勘探,發掘結果證實高昌故城外確實存在護城河、壕一類遺跡。
200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昌故城進行了第1次考古發掘,發掘地點有外城西門和大佛寺等2處。
2007年3月—6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昌故城進行了第2次考古發掘,發掘地點有大佛寺東北排房和外城西門南、北兩側各200米城牆等3處。
2008年4月—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昌故城進行了第3次發掘,發掘地點有東南小佛寺、護城河和窯址等3處。
2008年11月—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昌故城進行了第4次發掘,發掘地點有大佛寺東南排房、大佛寺北佛塔、內城西牆等3處。
2009年2月—4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昌故城進行了第5次發掘,發掘地點有內城南牆南門段、1、2、3號民居、外城西牆西門南2段、重要遺跡和可汗堡遺址200平方米試掘等7處。

建築特色


高昌故城分布圖
高昌故城分布圖
高昌故城的內外建築類型於唐代長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平面呈長方形,周長5.4千米,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布局分外城、內城、宮城3部份。外城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築成,夯層厚8厘米—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夾棍眼,外圍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馬面。全城有9個城門,南面有3個城門,其餘3面各有2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內城在外城中間,平面呈方形,城牆全為夯土城,西、南兩面保存較好,其建築年代較外城為早;宮城在最北面,城內有外城牆、內城牆、宮城牆、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築。外城的北牆就是宮城的北牆,內城的北牆是宮城的南牆。外城內西南角有一座佛寺遺址,佔地1萬平方米,院內正中有殘存著菩薩像和壁。

主要展覽


文物遺存
蓮瓣柱礎
蓮瓣柱礎
高昌故城出土遺物主要有陶、銅、鐵、木、石器等。陶器為大宗,多為陶器殘片,根據口部特徵可分為瓮、缸、罐、盆、缽、碗和盞等,以盆、罐和瓮所佔比例較大。1號民居F1室內出土的壁畫殘片內容為千佛,佛陀圓臉胖身,髮髻高聳,身著通肩衣,身下有覆蓮座。身軀挺直、少曲線,形象豐滿,與唐代佛像特徵比較接近,符合唐朝以豐滿為美的審美觀念。繪畫筆觸輕盈圓潤,顯然是唐代藝術風格。1號民居南側地層中出土“開元通寶”1枚。3號民居西半部分建築疊壓在東半部分建築之上,二者之間存在早晚關係。在東半部分建築之一佛寺附近出土唐代“建中通寶”錢幣,在上部坍塌土中出土宋代“皇宋通寶”錢幣。

價值意義


高昌故城1號遺址
高昌故城1號遺址
高昌故城,在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也是古代西域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中心,為研究古代西域城市文化、建築技術、多種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魯番盆地的交流與傳播提供了資料。

保護措施


高昌故城2號遺址
高昌故城2號遺址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8月1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高昌故城四至邊界:北至外城北牆基線外擴150米;東至二堡鄉公路西緣;南至南門800米;西至外城西門外100米與現有道路的平行線。總面積459.97平方米;緩衝區四至邊界:北至火焰山北側山腳線;東至吐峪溝東側2000米;南至吐峪溝鄉北側;西至穿越庫魯克艾格孜溝谷的汗迪克里克路。面積:51203.28平方米。

文化活動


歷代稱呼
可汗堡F2考古點
可汗堡F2考古點
《漢書》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高昌故城,唐代以前呼作“高昌”,唐改“西州”,西州回鶻占傾后,遼代有時稱“和州”。元代又譯作“哈刺火者”、“哈刺霍州”,“哈刺火州”、“火州”和“哈刺和綽”等名稱。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高昌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地處勝金口南二堡和三堡的中間。從勝金口流出的木頭溝水,經過二堡流入故城中。高昌故城西距吐魯番市約30千米,東距鄯善縣城約55千米,西約1.5千米為三堡鄉鄉政府所在地,北約2千米為二堡鄉鄉政府所在地,西北約2.2千米為阿斯塔那古墓群。其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東經89°31′7.51″、北緯42°51′01.43″,海拔高程約-51米(大佛寺)。
開放時間
高昌故城開放時間:4月21日—10月20日(旺季)08:00-21:00;10月21日—次年4月20日(淡季)10:00-18:30。
門票
高昌故城門票:70元/人。
交通
吐魯番市區——老城東路——東環路——G312——連霍高速路——X052——高昌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