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盆地
新疆天山東部南坡的山間盆地
吐魯番盆地(Turpan Basin)是新疆天山東部南坡的一個山間盆地,範圍以吐魯番市為主,50140平方千米。“吐魯番”是維吾爾語“低地”的意思。
吐魯番盆地是一個典型的地塹盆地,也是中國地勢最低(-154.31米)和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營造防護林和加強灌溉管理,風沙已初步控制,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吐魯番盆地四周為山地環繞,吐魯番盆地位於(90E°、43N°)附近,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一段,高度都在3500~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南部的覺羅塔格山,一般在1500米以下。而緊鄰盆地南部山麓的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卻低於海面154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如果以周圍山脊線為界,面積50140平方千米,其中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有4050平方千米,盆地邊緣群山環抱,最高的博格達峰終年積雪。盆地中部有二列東西向低山,北為火焰山,低於900米;南為覺羅塔格山,約1000~1500米;兩者之間為綠洲。
火焰山為天山南麓沖積扇,多礫石戈壁,地下水豐富,坎兒井(地下引水渠道)從此開始引水。盆地降水稀少,平均年降水吐魯番城16.4毫米,托克遜城6.9毫米,北部山地300~400毫米,高峰有積雪,為盆地主要灌溉水源,故盆地三個主要綠洲(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均位於接近水源的中部偏北。
為提高水源利用效益,大多採用坎兒井灌溉。盆地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逾3000小時,大於或等於10℃年積溫5000℃上下;夏季炎熱,6~8月份均溫38℃以上。
吐魯番市郊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9.6℃(1975年7月13日吐魯番機場所測)。光熱豐富,所產葡萄、甜瓜、長絨棉等為著名產品,蠶桑也宜發展。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蘭(州)新(疆)鐵路通過盆地,南疆鐵路起於吐魯番市,已通車至喀什市。
吐魯番市是天山東部的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盆地西起阿拉山溝口,東至七角井峽谷西口,東西長245公里;北部為博格達山山麓;南抵庫魯塔格山,南北寬約75公里。
吐魯番盆地
這裡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和恐龍化石,證明這裡曾是一片大海,由於地殼運動,逐漸變為陸地,盆地開始形成。
吐魯番盆地經歷了地質年代的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是一個逐漸凹陷的古老盆地,特別是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盆地北緣的博格達山急劇上升,而盆地南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較小,兩山之間斷裂陷落,最終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寬東窄的不對稱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爾托烏拉山余脈橫穿境內,把本地區分成南、北兩半。
盆底艾丁湖水面,低於海平面154米,是中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於低於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鳥瞰吐魯番盆地,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以艾丁湖為中心,呈環狀分佈的地形,由三個環帶組成。
最外一環由高山雪嶺組成,北面橫亘著博格達山,高聳入雲,終年白雪皚皚;南邊有庫魯塔格山;西面有喀拉烏成山;東南有庫姆塔格山;可謂四面群山環抱。盆地中環是長期以來山嶺風化剝蝕,由流水搬運下來的戈壁礫石帶。盆地的第三環帶是最具生命力的、誘人的綠洲平原帶。
這裡大部分屬於山傾斜平原,堆積著大面積細土質沖積物,因火焰山橫卧在盆地中央,使潛水位抬高,在山體的南北緣形成一個溢出帶,造就了南、北兩部分綠洲,成為吐魯番盆地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礎。吐魯番盆地山區面積為9850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59863平方公里。
吐魯番盆地氣候極度乾旱,雨水極少,水流自然移運物的能力極差,故盆地中堆積物極其微小,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在第四次新構造運動中,盆地中部又形成了一條由東向西的火焰山,由於這座低山的阻隔作用,從天山被流水攜帶下來的風化物質只能在山北積累,而山南就受到了保護,避免了堆積,因而長期以來得以保持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勢。
吐魯番盆地的地勢特殊,四周環山,其北面的博格達山的主峰海拔達5445米,而盆地中的艾丁湖面海拔-154米,在這樣短的水平距離內,高差竟達5600米,堪稱自然界中的一絕。
吐魯番盆地屬大陸荒漠性氣候,乾旱炎熱,年降水量約16毫米,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夏季最高氣溫有過49.6℃的紀錄,6~8月平均最高氣溫都在38℃以上。中午的沙面溫度,最高達82.3℃,因此這裡自古有“火洲”之稱。
日照時間長,全年約3200小時,無霜期210天左右。由於盆地氣壓低,吸引氣流流入,這裡也是中國有名的“風庫”。達坂城吹下的春季風暴,每秒達50米,七角井吹下的大風,曾吹翻過車輛。
吐魯番盆地屬於獨特的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主要特點是:乾燥、高溫、多風。盆地內,年日照時數長;蒸發量大;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強。火焰山以南夏季漫長而酷熱,冬少嚴寒,風小雪少。春季升溫迅速而不穩定,乾燥少雨,風多力強。秋季秋高氣爽,降溫迅速,溫差大。與山南相比火焰山以北四季分明,冬多嚴寒,夏少酷熱,降水量偏多。春、秋兩季較山南長半個月。
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其水源主要是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在通過地下粗砂礫層向盆地滲透過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間溝谷呈泉湧出地面,並匯成河流。河流兩岸田園蒼翠,風景秀麗,盛產瓜果,最著名的水果品種是無核白葡萄和哈密瓜。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0千米處的葡萄溝久負盛名。該溝長7千米,寬約2千米,橫穿火陷山,東西兩側山峰對峙,溝內泉水歡流,果樹叢生,清爽宜人。一行行參天白楊鬱鬱蔥蔥,滿溝滿坡的葡萄架層層疊疊,一串串葡萄如翡翠般嫩綠,晶瑩奪目,被譽為“中國的綠珍珠”。
吐魯番盆地夏季之熱,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氣候特別乾旱,天上沒有雲彩阻擋強烈陽光熱量,地面沒有水分蒸發消耗熱量,所以陽光熱量得以全力用來升高氣溫;第二是吐魯番的盆地地形,白天陽光熱量不易向外散發。第三是這裡海拔低,在海平面附近,是中國內陸乾旱地區最低的地方。海拔越低則氣溫越高,平均每低100米上升0.6℃。
吐魯番是中國降水最少最乾旱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乾旱少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且分佈不均,季節差異大,持續性降水少、多屬於間歇性。山區多於盆地,山北多於山南,由北向南逐漸減少,且愈南愈少;無降水日數較長。同時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山北最多的年份可達76.8毫米(鄯善 1998年),最少的年份僅有12.6毫米(鄯善1985年);山南降水最多的年份可達33.4毫米(吐魯番1998年),最少的年份僅有4.3毫米(吐魯番1976年)。全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
吐魯番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光能豐富,年平均總輻射量5938.3兆焦耳/平方米,最多年6397.0兆焦耳/平方米,最少年5648.2 兆焦耳/平方米,年中最大值7月,為680.3-800.2兆焦耳/平方米,春季大於秋季。全年總日照時數平均為3056.4小時,年總日照時數最多達3349.6小時,最少2829.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69%。
吐魯番氣候乾燥,蒸發能力強,平均蒸發量為2837.8毫米;蒸發量的變化特點為:由北向南逐漸增大,且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發量最為旺盛,4-8月蒸發量佔全年的75%以上。
吐魯番盆地四周環山,中間低凹,地表輻射的熱量不易散發,是中國著名的乾熱區,歷史上極端高溫達47.8℃。盆地內乾燥少雨,全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年均降水量16毫米,年蒸發能力達2539.4毫米以上,無霜期達210天。境內有三十里風區和百里風區,素有“風庫”之稱。優越的光熱條件和獨特的氣候,使這裡盛產葡萄、哈密瓜、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是名副其實的“瓜果之鄉”。
吐魯番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68種礦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黃金、鐵、銅、芒硝、花崗岩、鉀硝石、鈉硝石、膨潤土等礦產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和潛力。其中:煤炭預測儲量5651億噸,沙爾湖和艾丁湖均屬預測儲量在1000億噸以上的特大型整裝煤田;石油總資源量為15.8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3650億立方米;鐵礦探明儲量3.5億噸,居新疆前列,保有儲量2.3億噸;鉀(鈉)硝石探明儲量2.2億噸,為世界第一大鉀(鈉)硝石資源地;花崗岩儲量大、成色好,保有儲量817.9萬立方米,“鄯善紅”已成為中國名牌產品;蒙皂石礦是中國唯一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礦床;膨潤土儲量居新疆第二位,且為中國為數不多的鈉基膨潤土。
風也是吐魯番重要的自然特徵之一,一年中大風發生的時間在3--10月,其中以3-6月最為強烈,特別是5月最多,風向主要是西北風。吐魯番地勢高低懸殊,受熱面積大,溫度振幅大,從而導致了多風天氣的產生。大風主要受地方性和大天氣系統的影響,前者風力一般在10級以下,持續時間較短,危害較輕;後者來勢兇猛,維持時間長,風力在10級以上,危害嚴重。吐魯番風能資源豐富,托克遜氣象站統計出現陣風6級以上大風(風速≥17.0米/秒)日數,年平均80.3天,最多年1985年為127天,最小年1997年35天。特別是吐魯番的風口,風能資源更加豐富,如達板城至托克遜長約一百公里,寬十多公里的白楊河谷,狹管效應顯著,加之盆地內外強大的氣壓梯度,素有"風庫" 之稱。因此,吐魯番擁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本低、無污染的風能資源,具有實際開發應用潛力。
在新疆,特別是在沙漠、戈壁地帶,水是生命的源泉。坎兒井的流水使吐魯番這塊土地充滿生機。這裡太陽輻射強,氣溫高,熱量。
吐魯番的葡萄品質優良,特別是無核白葡萄,。吐魯番具有悠久的釀酒歷史,這裡釀造的葡萄酒一向作為貢品,不遠萬里,送到中原,博得了不同一般的稱譽。唐代名將侯君集征服高昌后,帶回了那裡釀酒的工藝。李世民對此十分高興,略加改造,釀製了八種成色的名酒,朝廷官員品嘗后,讚不絕口。豐富,利於植物生長;晝夜溫差大,異化作用弱,因而所產長絨棉、瓜果品種優異。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馳名中外。
吐魯番盆地
西漢以來,吐魯番盆地是中國西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又當交通要衝,擁有大量文物古迹。如吐魯番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勝金口寺院遺址、雅爾湖石窟及蘇公塔;鄯善的吐峪溝石窟;還有火焰山、艾丁湖等自然風光和坎兒井。乾旱和風沙是重大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營造防護林和加強灌溉管理,風沙已初步控制,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奇特的坎兒井:吐魯番獨特的自然條件,迫使生活在這裡的勤勞智慧的人民採用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獨特的灌溉方式——坎兒井。天山上的座座雪峰和道道冰川,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水利資源,可是當它融化成條條大河衝下山谷,進入山前戈壁砂礫地帶之後,由於烈日蒸發和地表滲漏,只有很少一點水流到達下游綠洲。坎兒井就是用暗渠引水的辦法把滲入地下的潛水流引出澆灌的一種方式。它主要由明渠、暗渠和直井組成。
吐魯番盆地有坎兒井一千多條,總長度達3000多千米,它是中國水利工程之一。
吐魯番盆地
吐魯番市旅遊、文物資源豐富。已開發的旅遊景點16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3處;有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9處。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四千多年的文化積澱,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出土了從史前到近代的4萬多件文物,從已知的出土的文物來看,吐魯番至少使用過18種以上的古文字、25種語言,大量的文物和史實說明,吐魯番是世界上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四大體系的交匯點。
美麗富饒的葡萄溝以盛產葡萄而聞名於世,全長八公里,東西寬約兩公里,葡萄溝河橫貫其間。葡萄溝內栽種的無核白、馬奶子、白加干、紅玫瑰、索索等近百種葡萄,使其形成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館。每逢夏季,火焰山上炙日炎炎、寸草不生,葡萄溝內卻流水潺潺、綠樹如蔭、涼爽怡人,平均氣溫比市區內低三至五度,是“火洲”吐魯番的清涼世界。景區內有集中展示葡萄文化和葡萄酒文化為一體的葡萄溝遊樂園;有西部歌王、人民音樂家王洛賓音樂藝術館;有極具民族特色、展示維吾爾族本土民俗文化和葡萄文化的達瓦孜民俗風情園;有綠洲葡萄莊園;阿凡提樂園;有展示維吾爾族建築特色、民俗民風、體驗維吾爾族農家生活的民族村。
葡萄溝景區是新疆首批國家5A級景區。
高昌故城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一座古城遺址。總面積約198公頃,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包括內外相套的外城、內城和“可汗堡”三重城。公元前1世紀—公元7世紀,高昌故城經歷了高昌壁(高昌壘)、高昌郡和高昌國國都三個階段;640年,唐代在此設西州,成為唐帝國設置在天山南麓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9—13世紀發展成為高昌回鶻王國都。高昌故城見證了漢唐等中原王朝通過設置郡、州縣等建置對絲路開創與繁榮所起的重要推動和保障作用,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高昌國、高昌回鶻王國等文明,展現了城市文化、建築技術、多種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魯番盆地的交流傳播。
高昌故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河故城是吐魯番的王牌旅遊點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城市,是研究古代城市建築布局與建築藝術的絕佳標本,位於吐魯番市城西約10公里的柳葉形台地上,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建於公元前2世紀,14世紀毀於戰火。
交河故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將火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這裡建有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金箍棒溫度計和西遊文化及古高昌國文化濃縮於一室的地宮。遊客到此,即可盡情地領略火焰山獨特的魅力,又可品味西域文化的精髓。
火焰山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
它曾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是高昌石窟中壁畫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處佛教石窟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1200多平方米,是研究高昌回鶻佛教文化藝術的寶庫。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廣袤的戈壁綠洲上面,可以看到許多隆起的沙土小丘,排列有序、向南延伸,它們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下面是坎兒井暗渠,坎兒井是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個部分組成。坎兒井是利用當地地理、水文地質和地形條件不用任何動力把地下水引出地面的古代水利工程。
坎兒井樂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
蘇公塔是我國境內伊斯蘭教古建築中最雄偉、最壯觀、最具獨特風格的一座古塔,又名額敏塔,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率子蘇來曼等人修建,塔高37米,土木結構,塔身有多種圖案,具有濃厚的維吾爾族藝術風格。它的建築規模、建築技法與整體風格體現了當時伊斯蘭磚木結構極高的技術與藝術水平,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蘇公塔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魯番盆地被譽為世界上最豐富的露天考古博物館之一,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簡稱阿斯塔那古墓,阿斯塔那是維吾爾語首府之意,因為它靠近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高昌故城。墓葬年代為公元3—8世紀,這裡是晉唐時期官民的公共墓地,在這裡出土文物1萬餘件,尤其珍貴的是這裡出土的乾屍,聞名世界,阿斯塔那墓地,是高昌的歷史檔案庫、地下博物館。
阿斯塔那古墓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峪溝千佛洞始鑿於晉代,延續於唐代,晚期開鑿於回鶻高昌時期,約有1700餘年的歷史,是吐魯番地區最大、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石窟群。吐峪溝麻扎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新疆現存的最貴老的維吾爾村落,該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稱。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築,還閃爍著“黃粘土文化”的光芒,有“中國第一土庄”之稱。
吐峪溝千佛洞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峪溝景區是國家3A級景區。
吐魯番被譽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館”之一,而吐魯番博物館則彙集了“露天考古博物館”的全部精華,集收藏、展覽、考古、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非常豐富,規模僅次於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館。館藏文物6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近百件。在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西漢到唐代的文物,也就是絲綢之路昌盛1000多年之間80%以上的文物都來自吐魯番。
吐魯番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
新疆已經完成引額爾齊斯河之水,來解決吐魯番盆地的用水問題。從烏魯木齊市到吐魯番盆地直線距離大約為180千米,那就大大節省了引額爾齊斯河水的投資費用了,因為額爾齊斯河的水量既穩定又可靠,水量還豐富,應該說這對吐魯番盆地引水來說是一條最理想的引水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