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窠
庄窠
庄窠(庄窠)亦作“庄科”。莊園;田產。《元典章·戶部五·民田》:“或有庄窠房屋,便行懸掛佛像,安置萬歲牌位,致使有理之家,不敢起移,因此詞訟尤興。”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蓋數椽茅屋,買四角黃牛,租百畝庄窠。”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折:“有時節典了庄科,准了綾羅,銅斗兒家私,恰做了落葉辭柯。”元·喬吉《雁兒落過得勝令·自適》曲:“禾黍小庄科,籬落棱雞鵝。”
居住在青海東部的回、土、撒拉等民族,住著一種叫“庄窠”的民居。
圖1 青海庄窠民居外觀
圍牆上開有一扇大門,有四合院、三合院和兩面建房等幾種形式,院中設有花壇,種植果樹,花卉,附設有車棚、草料棚、畜棚、果園、菜園等,形成一個多功能的組合體。庄窠是青海農村農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戶獨立一個庄窠為基本單位,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用4至5米高、50-80公分厚的板築黃土牆或土坯砌築的庄牆,包圍著內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大門由松木或柳木板拼裝釘成。除了唯一的大門之外,庄牆無其他開洞,庄牆內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種用房,一般以一堂兩室的三間為一基本單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為廚房、倉庫、牲畜棚、雜用房及廁所等。院中設有花壇,種植果樹、花卉,環境幽雅、安靜。
圖冊1 青海庄窠建築細部
庄窠的居室一般三間為一組,一明兩暗,即堂屋居中,兩邊是卧室。堂屋內沿庄牆對稱布置傢具。卧室的火炕順窗或順山牆布置,炕上放衣箱、炕櫃、炕桌等,火炕和傢具占居室面積的一半以上。居室的大小、進深與梁架的用材有關,六柱或八柱成的開間為基本開間。前廊是房屋與庭院間的過渡,每座庄窠都盡量設廊,廊檐部位是庄窠重點裝飾的部位。
整座庄窠的外觀是質樸的,大門偏於一側,門樓的式樣很多,有的入門磚砌雕飾,造型精美。每座庄窠都盡量裝飾大門。廊檐雕飾最為豐富,窗格式樣也很多。木雕是庄窠裝飾的主要手段。
因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分佈,庄窠的形式雖基本相同,但部分設施卻有差異。回民庄窠入門處多有磚雕、照壁,院內設有自用井;土族庄窠有套庄和聯庄的布局,庄牆高大;藏族庄窠房頂四角和門前有各色布幡飄揚,室內增加了小佛堂;撒拉族庄窠,房子進深較大,庄內多為一面或兩面建房,木刻花紋,透雕雀替,較為考究。
百年來當地居民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不斷革新改造,創造和完善“庄窠”這種居住形式,使它不斷適合當地自然、氣候條件。雖然青海氣候乾燥,風沙較大,但庄窠內部卻很潔凈。同時,它還有方便生活,保障安全,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優點。因庄窠有避風沙、保溫好、易美化、易建造等特點,所以至今仍被當地農民廣泛採用。
東鄉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築,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牆圍住,內有空地,有的四面蓋屋,有的三面蓋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陽面蓋橫折的兩面房,也有的只蓋一排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兩面房。房屋的建築除了門、窗以及梁檁椽用木製以外,其餘都用泥土砌成。
圖3 東鄉族民居庄窠
家裡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間,里經八、九尺左右,一明兩暗,上房的屋內設備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長輩的住房,一般由爺爺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長輩謝世了,一般把長輩的上房空著,打掃乾淨接待貴客,除了長輩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喬也格”。“喬也格”比上房簡陋,以兩間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則將“喬也格”隔成單間,砌有泥炕。
東鄉屬大西北山區,一年四季都燒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驢糞,也有利用掃來的野坡草屑和枯樹葉作添炕燃料的。廚房設在上房與喬也格相連的角落裡,與住房分開。廚房除了做飯用之外,一般還作為洗大凈的澡堂。牛羊圈和廁所多蓋在門道的窩角里。有的則放在低矮的攔羊牆圍成的小石園裡,遠離日常起居的卧室。廁所設在屋后,三堵牆圍成一個露天的坑,便后蓋上白土,有的另砌一個小屋作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