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螺峴

遼寧葫蘆島市南票區的下轄鎮

虹螺峴,峴讀xian,指小而險峻的山,李善注所著《聲類》曰:“峴,山嶺小高也。”湖北省襄陽又名峴首山,河南省信陽縣南又名鑿硯山,虹螺山海拔不高卻山勢陡峻,稱此地為“峴”是恰如其分的。一些外地人不解此理,以為“峴”為“縣”,但虹螺峴乃鎮級設置,一字之差竟謬誤千里。

地理環境


虹螺峴鎮位於葫蘆島市南票區東南部,距市區29公里,原為錦西縣第三區。1958年成立虹螺峴鎮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鄉,1984年撤鄉改鎮。全鎮總面積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萬畝,人口3.5萬人,轄1個街道,3個居民委員會,16個村,30個自然屯。
虹螺峴系遼西北部經濟貿易中心,是全市最大的畜牧、皮毛交易市場。境內盛產大棗和花生,著名的板石溝大棗具有200多年的栽培史,以核小、皮薄、肉厚、糖分高而負盛名。虹螺峴特產干豆腐,以張薄質細,色正味香聞名全國。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煤炭、耐火土、石灰石,是我市重要的商品煤基地,石灰,耐火磚,保溫材料的生產也有多年的歷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五大之後,虹螺峴鎮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果。“發展特色產業,突出基礎建設,實現富民強鎮”的戰略,已成為全鎮人民的共識。截止1999年底,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1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700萬元,工業總產值10.9億元。“兩高一優”農業發展迅速,形成“西菜、東果、中間糧”的新格局。多種經濟形式迅速發展,全鎮現有集體企業13家,私有企業50家,個體工商戶1415個。企業集團化初具規模,現已有煤炭、鉬鐵兩個銷售總公司。

歷史沿革


虹螺峴始於春秋,距今有3700年歷史,當時是內蒙古和關內外牲畜、皮張的集散地。稱為胡僧驛站,舊址在今虹南檯子山下。遼金時期杜秀在虹螺山結寨自保以抗蒙古軍,1216年6月木華梨率眾萬人進逼虹螺山寨,杜秀投降,封為錦州節度使。清末,虹螺山改製為縣,時稱虹螺縣。民國2年錦西撫民廳改製為縣,虹螺縣划做錦西縣1個區,為避縣字重疊,虹螺縣稱為虹螺峴.
春秋:時屬燕國幽州地
秦:時屬遼西郡,治陽樂[今義縣西]
西漢:時屬徒河[今錦州]孤蘇縣[今葫蘆島]
東漢:時屬徒河縣
三國:時屬魏置昌黎郡[今義縣]烏桓地
西晉:時屬昌黎郡,徒河縣
東晉:時屬昌黎郡,徒河縣
南北朝:時屬昌黎郡,廣興縣
隋:時屬排城郡,排城縣[今朝陽]
唐:時屬三河北道[公寧城]榆州[今凌原]永河縣[今安昌峴]
金:時屬北京路,安昌縣
元:時屬遼陽行省,大寧路,錦州
明:時屬營州,右屯衛[今建昌]
清:時屬錦州府,虹螺縣
1913年:時為錦州府,錦西縣虹螺峴第三區
1949年;時為錦州專員公署錦西縣虹螺峴第三區
1958年:時為錦西縣虹螺峴人民公社
1984年:時為錦州市錦西縣虹螺峴鎮
1994年:葫蘆島市連山區虹螺峴鎮
2012年:葫蘆島市南票區虹螺峴鎮

由來


相傳,如今的虹螺山很久以前地處深海。虹螺女是海龍王的女兒,被海龍王視為掌上明珠,她就住在海底的這虹螺山上的宮殿里,一日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而下,瞬間捲起千尺巨浪,黑雲如蓋、水天相合,海水倒退後,虹螺山浮出水面。虹螺女從此就在山頂的梳妝台上以旭日為鏡,慢捋青絲,巧梳雲鬢。虹螺山蒼翠挺拔,峰高千仞,傍晚山影倒映水中,才有這虹螺晚照之美景。
後來,虹螺女愛上了山下的一個放羊少年,兩人情投意合、私定終身,過起了男耕女織的凡間生活。可惜好景不長,老龍王得知愛女與凡人成親,異常惱怒,極力反對。虹螺女禍不單行,叫“魃”的兇悍旱魔也看上了她,為了拆散夫妻二人,“魃”製造了大旱,致使方圓幾百里田園荒蕪,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在此危急時刻,已身懷六甲的虹螺女駕一朵祥雲與旱魃進行了一場殊死決戰,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終因懷有身孕體力不支難以取勝。為轉敗為勝,虹螺女口吐龍珠,閃出萬道金光,大雨頃刻如注,山泉噴涌,懸崖峭壁上飛瀑高掛,旱魃頓時灰飛煙滅、無影無蹤,而虹螺女也終因精力耗盡,香魂消散,隨風遠去。
從此後,虹螺山腳下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勇敢、大義獻身、造福民眾的奇女子,後來人們在連山河公園為她雕刻了一尊塑像,以表緬懷之情。虹螺女雕像約七八米高,雕像婀娜多姿,虹螺女揮動手臂,似將祝福和吉祥撒向人間,這個美麗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傳說終歸是傳說,有學者指出,虹螺峴一帶遠古時代是一片汪洋澤國,後來地殼上升,才浮出海面形成陸地。

特產


虹螺峴
虹螺峴
虹螺峴干豆腐
坐落在虹螺山腳下的虹螺蜆鎮盛產干豆腐。名噪東三省的虹螺峴大集,客商如雲,購銷兩旺。來虹螺峴趕集的人每次都要吃上一頓虹螺蜆干豆腐。
當地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戶人家在山腳下開了一個干豆腐作坊,父親做兒子賣。父親技術非常好,能做出超薄的干豆腐。干豆腐每張大小都是一樣的,當地有一個不成文的標準,一市斤超過18張算合格,達到20張為上品,22張以上為精品。他家作坊里做出的干豆腐都是22張以上,並以“干、薄、細、香”為特色而遠近聞名。干豆腐品質好,生意當然紅火。除了在虹螺峴大集賣以外,兒子隔三差五還要推著車到連山和錦州去賣。生意好了,父子倆就想擴大生意,把他們的干豆腐賣到城裡去。那時交通不便,賣東西全靠手推車,父子倆商量來商量去,決定讓兒子到錦州城附近開一個同樣的作坊。說干就干,一個新的干豆腐作坊很快辦起來了,兒子高高興興地當起了小老闆。可兒子做出的干豆腐無論是味道還是厚薄都比在家做的差得多,試了多次都是如此。兒子只好回去向父親請教。父親想一定是兒子的技術不過關,於是就趕赴新作坊,親自動手做。結果他做了好幾次也都和兒子做的一樣。父親反覆捉摸著,看來不是技術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父子倆分析之後得出結論,是水的緣故。於是,父子倆又回到了虹螺山腳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虹螺峴的干豆腐絕中之絕緣自於水。一百多年來虹螺山的水滋潤哺育了虹螺兒女,也沉澱培育了百年品牌——虹螺峴的干豆腐。世世代代早已將干豆腐做得無可挑剔的虹螺山人,如今還在挑剔,著力把這一老字號土特產打造成全國干豆腐行業第一品牌。
干豆腐做法成文化遺產絕 虹螺峴干豆腐300多年歷史,工藝瀕臨失傳特10道工序做出,具有干、薄、細的特點保收購傳統器具,葫蘆島將為其建博物館晨報葫蘆島訊(記者胡清)毛驢拉著石磨,鐵鍋熬熟豆漿……10道工序才能做出來的虹螺峴干豆腐,已被確認為葫蘆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工藝,葫蘆島市政府還要為之建一座博物館。目前,葫蘆島市政府欲將此工藝申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虹螺峴干豆腐——干、薄、細
經過專家評定,虹螺峴干豆腐的做法被確認為葫蘆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啥叫文化遺產我弄不太明白,但是我們虹螺峴的干豆腐就是出名。”連山區虹螺峴街頭一名賣干豆腐的老漢拿起一張干豆腐對著太陽說:“隔著這張干豆腐可以看報紙。”記者好奇地將這張干豆腐放在一張報紙上,果然隔著這張干豆腐可以朦朧地看到報紙標題的大字。記者買了一斤干豆腐,數了一下,一共有36張。“虹螺峴干豆腐在全國出名,不少外地人來到葫蘆島市都要帶回幾斤虹螺峴的干豆腐。”虹螺峴干豆腐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具備干、薄、細的特點,其中“薄”一項在全國絕無僅有。
民間手工技藝——瀕臨失傳
虹螺峴干豆腐做法之所以能夠“過五關斬六將”,是因其傳統的手工工藝瀕臨失傳。“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這些遺產,作為特色旅遊產品以及在發展經濟方面的‘副產品’。”傳統的毛驢石磨的干豆腐做法基本已經絕跡,政府正在進行搶救工作。現在虹螺峴做干豆腐的人大多數都是個體豆腐坊,但是絕大多數已經不再採用傳統手工工藝。
10道傳統工序——300多年歷史
虹螺峴干豆腐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能夠做出正宗虹螺峴干豆腐只是限於虹螺峴鎮的下河窪、西菜園、靠山屯等方圓不到幾公里的地方。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虹螺峴干豆腐的傳統工藝包括用山泉水泡黃豆、用大缸過濾豆漿、毛驢拉石磨、鐵鍋熬豆漿、手工潑腦虹螺峴干豆腐等10道工序。這些,也是要保護的主要內容。
收購傳統器具——建博物館
連山區和虹螺峴鎮政府已經制定了保護干豆腐做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年計劃。現在,虹螺峴鎮政府已經投資2萬多元收購傳統做干豆腐的器具,開設了一個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干豆腐的作坊。“到2010年,將建成一個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干豆腐的博物館,而且還將這個工藝整理成文字材料,刻錄成光碟。”季春明向記者介紹葫蘆島市將採取的保護措施。

風景


虹螺峴
虹螺峴
虹螺山
走訪地方村鎮,每每要從該地的地名說起,虹螺峴自然也不例外。一般來講,即便不了解當地的歷史掌故,僅僅“顧名思義”,也能對該地稱謂的由來內因‘蒙’個十之四五,但對虹螺峴,您卻很難順藤摸瓜,即便是當地人,也莫衷一是。記者經反覆探詢並多方對照,才理出這樣一條脈絡:虹螺山——虹螺女——虹螺峴。
虹螺峴附近有虹螺山風景區,虹螺峴的名稱由虹螺山而來。虹螺山風景區位於葫蘆島市區北30公里,包括大虹螺山和小虹螺山,以夾道溝為界,西為大虹螺山,東為小虹螺山。
虹螺山風景區位於葫蘆島市區北30公里有2山,包括大虹螺山和小虹螺。以夾道溝為界,西為大虹螺山,東為小虹螺山。大虹螺山在鋼屯東7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主峰海撥900.8米,以頂峰為軸,如扇形層層錯落,山巔為玉皇頂,頂端稱南天門。南面是絕壁,北坡也較陡峻,稱大虹螺山上堂。下有石級99蹬,有廟宇僧房。主峰為山的主脈,另有數十條支脈,伸向四面 八方,俗稱此山"八面威風"。山上蒼松傲 立,蓊鬱青翠,怪石嵯峨,陡峭如削。山中有野生動物獐、狼、野雞等,還蘊藏有色金屬礦藏。小虹螺山海撥 700多米,南北狹長,懸崖峭壁,形勢險要,夕陽西下,餘輝散射,虹螺山影映到女兒河中,人稱“虹螺晚照”,是遼西名景之一。上有望海寺、龍泉寺、龍泉水由洞中噴出。山口處有"前樓",高約10米,為烽火台遺址,另有明代長城,沿境建六堡,屯兵15處,遺址猶存。
大虹螺山在鋼屯東7公里,主峰海拔900.8米,南面是絕壁,北坡也較陡峻,稱“大虹螺山上堂”,有石級99蹬,有廟宇僧房。主峰為山的主脈,另有數十條支脈,伸向四面八方,俗稱“八面威風”。大虹螺山山腰處有個泉眼溝,淙淙泉水從山岩隙縫中湧出,成潺潺溪流,匯入山下的女兒河。大虹螺山以頂峰為軸,如扇形層層錯落,山巔為玉皇頂,頂端稱南天門,山上蒼松傲立,蓊鬱青翠,怪石嵯峨,陡峭如削,山中有獐、狼、野雞等野生動物,還蘊藏有色金屬礦藏。
與大虹螺山相鄰的小虹螺山海拔700多米,南北狹長,懸崖峭壁,形勢險要,夕陽西下,餘輝散射,小虹螺山山影倒映於女兒河中,人稱“虹螺晚照”,是遼西名景之一。小虹螺山上有望海寺、龍泉寺,香火鼎盛。龍泉水由洞中噴出,經年不竭。 2001年,一支考古隊在山口處發現一處高約10米的“箭樓”,認定為烽火台遺址。虹螺山附近還有明長城遺址,史載明朝於此地建六堡,屯兵15處,遼國蕭太后曾在此地避暑閱兵,山中還有一塊據傳當年留下的“馬蹄石”。如今的虹螺山腳下,有一度假村,包括“鄉村愛情劇組”在內的演藝界名流經常光臨此地。度假村背靠虹螺山,下臨“張相公水庫”,每到夏秋季節,前來登山玩水、採摘梨棗的遊客便絡繹不絕。記者來時不巧,度假村地處窪地,遠處的虹螺山朦朧於一片霧氣之中,若隱若現,難以一展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