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灶鎮

四灶鎮

四灶鎮 位於江蘇省東台市東郊,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經120°38′,北緯32°36′),境內地勢平坦,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內年降水量1042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溫14.9℃,水陸交通便利,有333省道、市道四包公路過境,東台、梁垛河、東風河等大河橫穿腹地,全鎮村村能砼質公路。長途區號:0515郵政編碼:224000車牌號碼:蘇J行政代碼:320981

基本概況


四灶鎮隸屬於江蘇省東台市,位於東台市郊,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經濟開發帶,東經120°38′,北緯32°36′。全鎮面積77.8平方公里,人口37622人,亞熱帶地區,年均溫度15℃,年均雨量1090毫米。無霜期220天左右,常年日照280天左右。東台、梁垛兩條大河橫穿腹地,東蹲公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利。

地名含義


清代時期,此地百姓以燒鹽為主,灶井很多,鎮駐地過去有南灶、北灶、東灶、西灶,人們合稱四灶而得名。

歷史沿革


1522年,以燒鹽為完成稅賦的四灶人積極開發,立灶燒鹽,在今四灶周圍曾有東、西、南、北四口灶井,“四灶”之名即由此而來。各村落的灶井,有的以數字順序,如七灶、八灶、十灶、十五灶等,有的以住戶姓氏取名,如梅灶、嚴灶、顧家灶等,此外還有壩、舍、窪等取名的居名村落。
四灶鎮
四灶鎮
東北部的“天賜窪”,歷史頗久,遠近聞名,相傳唐朝薛仁貴駕舟東征,曾在此停泊,並遺留一口大鐵鍋。四灶有著光榮的歷史。明正德年間,為抵禦倭寇騷擾,大將軍戚繼光曾在此築起煙墩和豐盈關,最多時駐軍一千多人把守,多次擊退來犯的倭寇。四 灶是當時台城往海邊的必經之地。解放前,有不少人在此開設店鋪,曾有300多米長的街道,兩旁為草屋。1938年6月26日,被害人日寇一把大火燒得精光。境域1957年為四灶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3年設鎮。
現轄四灶、盈西、西樓、富洋、富旗、梁中、富民、興灶、官樓、民豐、盈河、東豐、華灶、上官、興房、團東17個村(居)委會。公社化時期,四灶公社七萬多人口,耕地十萬多畝,為鹽城地區規模最大的公社,1981年北部部分大隊劃出,建立了海堰公社。

面積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顯示,該鎮總面積77.8.平方公里,耕地61225畝人口41880人,轄29個行政村,1個果林場,12086戶,40328人。

交通物流


四灶鎮位於東台市台城東郊,梁垛河、東台河橫貫東西,沿海高速、333省道穿越全境。

集鎮建設


歷史文化
四灶鎮風景
四灶鎮風景
宋代范仲淹重新修建海堤時,四灶還是一片沼澤,漲潮時是汪洋,潮退則為海灘,海勢斜著東遷,海灘遂成為鹽鹼荒地。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加強對江北的開發,於1385年從蘇州閶門一帶派出10萬多戶開發江北,此後,四處始有人煙。1522年,以燒鹽為完成稅賦的四灶人積極開發,立灶燒鹽,由原來的一口發展到四口,四灶其名即隨之而來。
四灶鎮
四灶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