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採茶燈
龍岩採茶燈
龍徠岩採茶燈又名採茶撲蝶,是流行於龍岩城鄉的民間歌舞,融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的綜合性群眾文娛活動形式。採茶燈從19世紀中期開始在美山流行,採茶曲譜和戰鼓是美山村林氏十七世祖由廣東傳入的。舞蹈表現了採茶時節的勞動場景:由茶婆領頭,村姑們尾隨著武生、男丑在採茶鑼鼓的樂聲中,來到茶園中采春茶的情況。
2005年11月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4年12月03日入選國務院“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龍岩採茶燈
1952年採茶燈經龍岩縣文化館加工整理后,組織排練參加福建省首屆農村會演,獲得嘉獎。後由晉江文工團改編參加華東地區會演,拍成記錄片、拷貝發行全世界。
1953年底,中國青年藝術團把採茶燈帶往羅馬尼亞參加第三屆國際和平友誼青年聯歡節,獲得銀獎。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採茶燈樂曾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福建人民廣播電台作為《對農村廣播》序曲延用幾十年。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美山村採茶燈原始曲譜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備案,同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作“口頭文化遺產”收藏。
2005年11月,龍岩採茶燈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8年6月27日,龍岩採茶燈研究會在新羅區蘇坂鄉美山小學舉行成立大會,會議通過了研究會章程和組成人員名單。龍岩採茶燈研究會意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進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弘揚“龍岩採茶燈”的藝術魅力。
2008年末,文化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公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推薦名單的公告》,以龍岩採茶燈為項目的新羅區名列其中。截至2008年,新羅區有採茶撲蝶表演隊280支,每逢節假日和婚嫁喜慶之時,“龍岩採茶燈”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文藝節目。
萬人表演
2010年1月30日,“規模最大採茶燈舞”獲第12屆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
2012年,新羅區專門成立“龍岩採茶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對採茶燈的歷史、傳承,以及發展情況進行系統整理,彌補之前準備不足,申遺方向偏差的情況。
2014年12月03日,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申報的龍岩採茶燈,入選國務院發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龍岩採茶燈
舊時演《採茶燈》,先要用寫有“翰林院敕封九天田相爺大元帥之神位”的紅布製成神位,兩側掛對聯“九天都院歌白雲,十八學士醉青春”,並擺設順風耳、鼓板先師、聲音童子、金花銀花小姐等牌位,殺豬、羊、雞、鴨等祭祀,然後演出開始。首先由茶婆、茶公跑場,向觀眾三鞠躬,用方言說些詼諧的吉利話開場。茶公、茶婆俗稱“師傅”,實際上是歌舞的領隊和指揮。他們能隨機應變,用土語脫口說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順口溜,這些順口溜,有的是事先想好了腹稿,到了某地再隨機應變,見景套詞。緊接著採茶燈表演開始。茶公、茶婆在“的篤鼓”的引導下,帶領茶女進行不同形式的穿花,表演登盤山小路、上坡下坡、過獨木橋等,接著採茶,“正采”“倒采”,然後隨著音樂到了後山,“採茶燈”表演結束。緊接著茶公、茶婆表演“補缸”“賣花線”“大小爭風”等民間小戲和“打花鼓”。然後開始舞龍、舞獅、打龍船等民間文藝活動。
龍岩採茶燈
除一般採茶燈外,還出現老年採茶燈、少兒採茶燈、乘船去的採茶燈、乘車去的採茶燈、古裝採茶燈、短裙採茶燈、搖滾採茶燈、六人採茶燈、萬人採茶燈,甚至只有茶公、茶婆的舞蹈等,採茶燈成了一種舞蹈系列。
龍岩採茶燈
采徠茶燈的特色是用若干單純、樸素、簡練而具有生氣的舞蹈動作,山歌演唱和穿插對白來表現茶農勞動的樂趣和熱愛生活的愉快心理。其音樂採用宮廷流落民間的古典和當地的民間小調,音樂曲調節奏明快。
茶公、茶婆
民歌曲譜
2014年,隨著龍岩採茶燈申報國家級非遺成功,在民間也成立了村鎮兩級的採茶燈文藝隊,招募年輕演員,表演採茶燈節目。
採茶燈主題雕塑
2006年起,蘇坂鄉利用龍岩採茶燈這一民俗藝術載體,創新生育文化宣傳平台:把美山小學改造成為龍岩採茶燈人口文化民俗園,作為輻射全鄉、全區乃至影響全市的人口文化宣傳陣地。在美山村成立美山村採茶燈表演劇團,在黃地等村、中小學校成立多支村級採茶燈表演隊。劇團負責把生育文化的內容編成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採茶燈歌舞,寓教於樂。利用“農民之家”網上平台把生育文化內容編成唱詞、民謠、順口溜、方言俗語融入採茶燈文化宣傳網頁。
拍攝微電影《夢緣採茶燈》
2015年8月6日,微電影《夢緣採茶燈》在採茶燈發源地新羅區蘇坂鎮美山村正式開機,劇情中以林家採茶燈傳承人一家的日常生活為背景,講述一個採茶燈的年輕繼承人,對採茶燈從叛逆到接受並創新發展的轉變歷程,展現了新時代中採茶燈藝術傳承與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