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學院

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長沙學院(ChangshaUniversity),簡稱“長大”,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實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長沙市為主管理的體制,屬於湖南省“雙一流”高水平應用特色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湖南省2011計劃,是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長沙學院辦學起源於1970年開辦的長沙市革命委員會教師培訓班、1978年開辦的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大專班、1979年開辦的湖南省長沙基礎大學和1983年開辦的長沙大學。1986年,湖南省長沙基礎大學改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1994年,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併入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1996年,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併入長沙大學。2004年,長沙大學升格為本科,並更名為長沙學院。

截至2021年3月,學校佔地約1970畝,校舍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2.2億元,藏書142.66萬冊;有16個教學院(部),4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生15412人,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423人,教職工1123人,其中專任教師910人。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 湘江師範學校
1970年11月,長沙市教育局為解決普及中小學教育所急需的師資,決定從市屬十所中學選拔高中畢業學生進行短期培訓,最初定名為長沙市革命委員會教師培訓班(簡稱師訓班)。第一期師訓班設在長沙縣長橋即長沙市一中分校(現為長沙縣一中),共選拔530名學生,分為政治、數學、軍體、音樂、外語六個專業,進行了近三個月培訓,於1971年2月結業分配到全市中小學各校,補充教師隊伍。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校址設在長沙清水塘長沙市一中原初中部(現為長沙市一中教工生活小區)。
1972年9月,市革委會決定將師訓班遷到本市南門外省糧食幹校(現為湖南外貿職業學院),同時,正式定名為長沙市師範學校。
1974年1月,由於省糧幹校急需用房,市革委會決定將市郊雨花亭銀行幹校(現為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雨花校區)部分校舍撥給長沙市師範學校,與市委黨校一同搬出省糧幹校舊址。同年8月3日,市革委會《關於更改長沙市師範學校校名和增辦市二十五中的批複》決定,因省教育廳決定恢復長沙師範學校,長沙市舉辦的長沙市師範學校改名為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校址定在南郊雨花亭原銀行幹校校址。
1975年2月7日,市革委會《關於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搬遷問題的通知》,市委決定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由雨花亭遷往長沙縣高塘嶺市二十五中校址,即原長沙市四中分校校址(現屬望城縣)。
1978年,中央批准恢復望城縣,因湘師遷高塘嶺所住的校舍,原是望城縣縣委所在地,湘師面臨再次搬遷。
1978年3月,湘江師範臨時搬到坪塘市十五中學分校(現為長沙市嶽麓實驗中學)過渡。
1981年4月25日,省教育廳同意確定湘江師範學校於市北郊洪山廟辦學。
1981年11月,湘江師範學校搬到長沙市北郊洪山廟新校址,至此,結束了學校歷時十年搬遷七次的歷史。
1988年11月3日,長沙市編製委員會同意湘江師範下設特殊教育師範部,面向省內各地區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作為特殊教育教師培養。
● 長沙職業技術師專(原長沙基礎大學)
1978年7月,長沙市決定開辦湘江師範大專班,首批面向長沙地區招收物理、化學、英語師範生,學校借用長沙市少年之家(現為長沙市少年宮)作為臨時校址。
1979年1月11日,長沙市革命委員會長革組批准成立長沙基礎大學籌建處。籌建辦設在湘江師範大專班的臨時校址內。
1979年2月7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建立"湖南省長沙基礎大學",由長沙市領導。學校首批招收電子、機械類專業學生。
1980年4月1日,經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長沙基礎大學新校址建於長沙市北郊洪山廟,徵用土地78畝。
1981年底,長沙基礎大學新校舍建成。學校地址定為長沙市洪山廟21號。
1982年初,湘江師範大專班與長沙基礎大學職工和學生遷入洪山廟新校址,3月1日學生開始在新校址上課。
1983年,學校首建學生宿舍,從此結束了長沙基礎大學學生走讀的狀況。
1986年8月,為適應湖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協商確定並報請國家教委批准,將長沙基礎大學更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學校更名后仍屬專科層次,實行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學制三年。普通師範專業與工科專業並存,以普通師範專業為主,主要面向長沙地區招生分配。辦學經費是湖南省按學生人數撥給,長沙市負責基本建設費、設施配套費和通用設施費。
1987年3月,長沙基礎大學經國家教委同意,更名為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
● 長沙大學
1983年5月4日,長沙大學創辦。長沙大學為湖南省第一所職業大學,是由教育部接受世界銀行貸款,在全國首批建立的17所短期職業大學之一。學校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委備案,依靠地方投資,由長沙市人民政府舉辦。定址北區熙寧街39號(原長沙市第九中學校址)。學校設有人文、外語、財經、藝術設計工程,機電工程等5個系,中文秘書、工業與民用建築、紡織、計算機應用等15個專業。學校在省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聘請教授、講師、工程師等兼職教師授課。各專業面向長沙市、郊招生並實行走讀。主要從參加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達到大專錄取分數的考生中擇優錄取,學制3年。同年9月18日,長沙大學正式開學。
1993年5月4日,長沙大學舉行建校十周年慶典。
合併發展
● 三校合併
1994年8月,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併入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湘江師範併入職業技術師專后,特殊教育師範部轉至瀏陽師範舉辦。
1996年4月23日,國家教委在全國高等教育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的基礎上,正式將長沙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併入長沙大學,組成新的長沙大學。學校實行長沙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員會雙重領導,以長沙市人民政府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新長沙大學本部校址定洪山廟21號,原長沙大學熙寧街校址為南院。同年9月25日,合併后的長沙大學舉行掛牌慶典。
2000年4月10日,省教育委員會批複同意該校當年與湖南師範大學合作舉辦"專本溝通"教育,首批共有數學與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個專業。至2007年最後一屆專本溝通學生畢業,共培養四屆專本溝通學生1500餘名。
2002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致函國家教育部,要求將長沙大學改版升格為本科學校。
2002年、2003年,市政府先後兩次劃撥學校用地1624畝,學校佔地面積達到2130畝。
2004年元月,教育部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組考察長沙大學申本的有關事宜。
● 升本改名
2004年5月19日,在長沙大學(專科)基礎上建立長沙學院。學校實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長沙市為主管理的體制。同年9月,首批8個本科專業本科生1008人入校。
2005年,學校開始面向全國招生。
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長沙學院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1年,該校與湖南大學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該校與湖南大學將著重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學研究、隊伍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2013年,學校通過本科教學評估。
2016年4月,湖南省教育廳正式批准該校首個湖南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由培育轉為認定,正式入選湖南“2011計劃”高校行列;同年獲批為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高校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2017年,獲批為湖南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2018年,學校與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合作共建二級學院--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同年入選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建設高校、湖南省“雙一流”高水平應用特色學院建設項目。
2019年,學校通過本科教育評估,並獲批“湖南省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先進高校”稱號。
2020年,學校入選湖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16個教學院,48個本科專業。
二級學院專業
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道路橋樑方向、建築工程方向)、工程管理、工程造價、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數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人工智慧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機器人工程
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應用化學、環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製藥、功能材料
法學院法學
外國語學院英語(商務英語方向,英語教育方向)、日語、翻譯
經濟與管理學院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物流管理、旅遊管理、物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酒店管理
音樂學院音樂學、舞蹈學
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動畫
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影視攝影與製作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校企共建)----------------
馬克思主義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研究生學院----------------
體育學院----------------

學科體系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擁有省重點學科5個,湖南省“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7個,聯合培養碩士點建設4個。
● 重點學科
“十二五”期間湖南省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應用化學、機械設計及理論、企業管理
“十一五”期間湖南省重點學科:高等教育學
湖南省“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生物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設計學
● 聯合培養碩士點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工程(計算機技術與機械工程)、藝術學
合作單位:湖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廣西師範大學、贛南師範大學等高校。

師資隊伍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現有教職工1123人,其中專任教師910人。有教職工11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910餘人。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10餘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25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30餘人。
有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勞動模範等國家級人才16人;有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省12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人選、省“百人計劃”、省教學名師、省優秀教師、省“100個科技創新人才”、省芙蓉教學名師、省青年芙蓉學者等80餘人次。擁有省級教學團隊2個。
聘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少軍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劉沛林韋成龍屈林岩楊小雲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楊小雲屈林岩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
劉沛林楊小雲屈林岩韋成龍李方敏
全國優秀教師
屈林岩
全國模範教師
蘇鋼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團隊帶頭人獲評時間
翻譯教學專業教學團隊劉超先2008年
軟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華富2009年

人才培養

● 質量工程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8個,省級特色專業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8個;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實踐教學示範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等省級實踐教學平台34個;建有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35門。
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日語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物業管理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旅遊管理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大學生學習指導》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廣播節目播音與主持》
湖南省特色專業(3個):日語、公共事業管理、軟體工程
湖南省一流專業(18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流管理、旅遊管理、動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法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公共事業管理、功能材料、土木工程、英語、視覺傳達設計、音樂學、廣播電視編導、漢語言文學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5個):軟體工程、物業管理、生物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
省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2個):旅遊管理實踐教學中心、藝術實踐教學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7門):《先秦文學》《建築材料》《英漢翻譯》《化工原理》《電磁學》《公共管理學》《旅遊經營與管理》
省級名師空間課程(4門):《普通生物學》《電視節目播音與主持》《土力學》《應用統計學》
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2門):《土力學(岩土力學)》《基因工程》《配送與配送中心》《導遊實務》《跨文化交際》《色彩》《弧焊電源》《你身邊的合同法》《即興口語表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政課實踐教學》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建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台16個、市級平台11個。
● 研究基地
類別名稱
國際合作科研平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長沙工作站
省級平台文化遺產保護修護與數字化應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環境與能源光催化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
工業網際網路技術與安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水生動物營養與品質調控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環境光催化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光電健康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南省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長沙學院基地
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與住房保障研究基地
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基地
湖南鄉土文化保護與創意利用研究基地
馬欄山視頻文創研究基地
經濟動植物品質調控及應用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海智基地(長沙學院)
湖南省高校“水產生物工程飼料”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
長沙學院長沙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市級平台長沙市機電裝備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長沙市藥用植物開發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長沙市物聯網測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長沙市智能感知與數據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長沙市公路與建築安全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南省教育科學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基地
長沙市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
長沙學院分基地
長沙市“海智計劃”工作站-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
智能製造與科技創新教育基地
北斗探夢科普基地
● 創新團隊
團隊級別團隊名稱
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湖南省高校“光催化工程技術”科技創新團隊
湖南省高校“高通量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科技創新團隊
湖南省高校“湖湘文化與區域旅遊產業”

科研成就

2010年至2020年12月,學校獲縱向科研項目共計1874項,縱向科研項目經費近2億元,承擔國家自科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1項,其中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600項。
截至2020年12月,獲科研成果獎勵200項,其中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國家級)1項,省科學技術獎16項(包括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省自然科學三等獎7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項(包括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文化和旅遊部優秀研究成果(旅遊類)優秀獎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94項。
部分科研成果
獲獎科技成果名稱獎項名稱獲獎類別獲獎時間
家園的景觀與基因——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深層解讀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國家級二等獎2020年
歷史文化村鎮景觀保護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集成湖南省科技進步獎湖南省二等獎2019年
留住鄉愁-特色旅遊小鎮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第十四屆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湖南省一等獎2019年
著作《學生貸款的社會流動效應研究——基於資本轉化的視角》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湖南省二等獎2017年
著作《古代湖湘藝術與湖湘文化》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湖南省二等獎2015年
植物營養劑的研製與應用湖南省科技進步獎湖南省二等獎2014年
論文《學習型社會教育範式的轉變與學習創新》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湖南省一等獎2012年

學術資源

● 圖書館藏
截至2019年12月,長沙學院圖書館建築面積近3萬平米,館藏紙本文獻138萬餘冊,紙質期刊1700餘種;擁有資料庫45個,其中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共建共享資料庫17個。
● 學術期刊
長沙大學學報
《長沙大學學報》為雙月刊,其中1、3、4、6期為哲學社會科學版,2、5期為自然科學版,欄目設有哲學社會科學版:長沙文化研究(重點特色欄目)、經濟管理、政法歷史、語言文學藝術、教育教學等;自然科學版:基礎研究、工程與機械、電子與計算機、管理科學、教育教學、體育研究等。
2006年該刊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2010年獲得湖南省“優秀學報一等獎”,“長沙文化研究”欄目獲“特色欄目獎”;在第四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評優活動中,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入編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台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入編期刊、《書生數字期刊》入編期刊、《中國報刊訂閱指南信息庫》收錄期刊。

學術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長沙學院先後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高校、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與國外近30多所高校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接收培養外國留學生100多名,有200多人赴海外訪問、留學、進修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合作交流
● 校地合作
長沙學院與長沙六區三縣(市),及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管理辦公室、長沙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等國家級園區和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等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合作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
● 校企合作
長沙學院與企業共同開辦班級教學,在共建教學資源方面,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室和實訓中心;在科技合作方面,共建科研平台。
● 校校合作
長沙學院與湖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部屬高校合作開展科學研究,聯合培育研究生。
● 國際合作
長沙學院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十多個國家的三十餘所學校、企業展開合作,交流應用型發人才培養方式、成功經驗等。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 校訓
力學篤行
長沙學院
長沙學院
“力學”出現在漢朝。《孟子·盡心上》上說:“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東漢趙岐註解說:“疢疾之人,又力學,故能成德。”
“篤行”出現在兩千多年以前。儒家經典《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力學篤行”,“學”與“行”,具有辯正關係,“學”是“行”的基礎,“行”是“學”的歸宿。“學”與“行”的統一,是哲學的基本命題,更是學校教育的要求。概言之,長沙學院校訓整體含義是只要學而用力,行而篤實,莘莘學子就一定會成為國家棟樑,學校就一定能夠興旺發達。
《長沙大學校歌》
作詞者:李峻
譜曲者:徐樂華
瀏河水,水泱泱,縈繞我巍巍大學堂。
朝迎江日讀經史,夜伴濤聲賦華章。
朝迎江日讀經史,夜伴濤聲賦華章!
讀經史,賦華章。
讀經史,賦華章。
感悟人生多滄桑,感悟人生多滄桑!
瀏河引得千江水,化作甘霖育棟樑。
瀏河引得千江水,化作甘霖育棟樑!
湘楚地,地茫茫,托起我巍巍大學堂。
春上層樓描圖畫,秋為大地試新裝。
春上層樓描圖畫,秋為大地試新裝!
描圖畫,試新裝。
描圖畫,試新裝。
裝點壯麗好江山,裝點壯麗好江山!
湘楚從來多俊傑,敢為華夏鑄輝煌。
湘楚從來多俊傑,敢為華夏鑄輝煌!
長沙學院
長沙學院

形象標識

校徽
長沙學院校徽為圓形,外圍為藍色圓環,上半環為中文校名“長沙學院”,下半環為英文校名“ChangshaUniversity”,圓環中為藍色書卷托起的紅色心形圖案,體現學院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管理以服務為本的教育理念,其負空間是學校前身長沙大學的簡稱首字母C、D的組合。
標誌藍色部分為翻開的書卷,表達了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其形態也像一隻飛翔的翅膀,喻意每個學子都能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實現自己的夢想。
標誌的環形部分源於印章的形態,中文校名使用書法體體現古典美,英文部分則表示學院國際合作辦學的取向。紅色和藍色標誌為非對稱圓形,體現學術自由理念。
標誌選取赤紅,源於鳳凰的火焰的顏色,具有生生不息的含義,體現了學院辦學宗旨的傳承。
標誌的藍代表嚴謹的治學態度,色相上偏深的藍也給人以科學理性的價值取向。
長沙學院
長沙學院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社團文化
截至2019年10月,學校共成立了68個學生社團,其中藝術類社團12個,語言類社團13個,學術研究類社團15個,體育競技類社團17個,公益實踐類社團11個。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位姓名
黨委書記楊小雲
院長黃立宏
黨委副書記湯文勝
副校長陳世平
黨委委員、副校長胡石明、張世英、祝磊、曾廣勝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丁文
黨委委員何利華

歷任領導

校名稱姓名職務任期
長沙市湘江師範學校張厚蘭主任1970-1971
徐桂蓮副主任1970-1972
任其昌主任1971-1993
李迪光副主任1971-1974
鮑勤珍副主任1971-1973
楊達書記、主任1974-1983
李峻校長1985-1990
歐陽偉昌校長1990-1994
董家通書記1984-1990
熊定軍書記1990-1994
備註說明:文革期間學校領導機構是革命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等領導職務,後來恢復稱為校長、副校長。
長沙基礎大學魏澤馨書記、校長1978-1983
歐陽錄校長1983-1984
羅世明書記1984-1989
楊榮奎校長1984-1986
郭振祖校長1986-1996
長沙大學朱尚同黨委書記(兼)1983-1994
劉湘皋校長(兼)1983-1995
郭振祖黨委書記1985-1986
羅小凡黨委書記1986-1989
楊榮奎校長1986-1989
袁文秀黨委書記1990-1993
李峻校長、黨委副書記1990-1996
楊道正校長1996-1997
陳振坤書記1996-2001
劉耘書記2001-2005
李峻校長1997-2005
長沙學院李詠芳黨委書記2005-2010
黃中瑞黨委書記2010-2013
劉耘校長2005-2013
詹小平黨委書記2013-2014
韋成龍校長2013-2014
韋成龍黨委書記2014-2018
劉沛林黨委書記2018-2021
楊小雲校長2014-2021

獲得榮譽


教學成果
2004年至2020年,學校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34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8項。
部分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獲獎時間獲獎級別獲獎等級
《大學生學習改革與創新研究》2004年省級一等獎
《大學生學習改革與創新研究》2005年國家級二等獎
《堅持“兩為”“兩結合”,構建專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06年省級一等獎
《學習型社會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2014年省級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