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如坤

魯如坤

魯如坤,1926年12月13日出生於河南省永城縣山城集(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之子,土壤農業化學家。致力於土壤磷素農業化學以及農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農田養分退化等的研究近50個春秋,對水旱輪作條件下磷肥的施用,磷在水田中形態轉化、消耗、積累以及評價農田養分平衡的新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大面積施用磷肥和磷肥工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1926年12月13日 出生於河南省永城縣山城集。
1939-1940年 在四川省萬縣金陵中學讀書。
幼年喪母,故鄉淪陷后先隨祖父母遠逃四川,后因經濟困難重返河南,適逢日軍進攻和家庭失去聯繫,隻身隨學校步行一個半月從河南至陝西安康后又翻越秦嶺大山到達陝西的眉縣,在作為廟宇的窯洞中讀完了高中。整個青少年時期是在抗日戰爭烽火中渡過的,1940年其父魯雨亭在抗日戰爭中犧牲,魯如坤由祖父母撫養長大。
1946-1949年 在南京中央大學學習。
1949-1950年 在南京大學農業化學系學習並畢業。
1950-1953年 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實習員
1953-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7-1958年 在蘇聯莫斯科蘇聯科學院土壤研究所進修“放射性同位素在土壤農業化學上的應用”。
1959-1977年 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
1978-1992年 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
1979-1983年 任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
1983-1993年 任《土壤學報》主編。
1992-1994年 任《Fertilizer Research》編委。

主要成就


魯如坤根據對土壤磷素的研究,確定了磷酸鐵南方水稻土的主要磷源。提出的“氮磷配合”的磷肥施用原則,大大提高了磷肥肥效,為我國磷肥工業的繼續發展及大面積施用磷肥作出了貢獻。他對我國四十五種磷礦粉的性質及其有效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為不同磷礦的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議。
60年代初魯如坤等在發明“旱重水輕”施磷技術不但在國內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採用,在國際上也受到很大重視。“旱重水輕”的施磷技術改變了過去施磷常以單個作物為單位,而代之以一個輪作周期為單位進行“統籌”施肥,從而豐富了施肥的理論概念。1982年應第十二屆國際土壤學會大會邀請,魯如坤發表了“淹水水稻土磷肥管理”的專題報告,系統地介紹了水田施用磷肥的理論和措施。
80年代中期開始,魯如坤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的重大項目“農業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的領導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適於我國的農田養分循環參數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評價農田養分平衡的新方法。
90 年代中期,他提出了一個客觀評價農田養分平衡(赤字或盈餘)是否合理的方法,其實質是:農田養分平衡的盈虧是否合理必須和土壤養分的供應能力結合起來考慮。
他在從事農田養分循環工作時,十分重視有機物質的再循環過程,魯如坤提出的農田養分退化的定義是:“任何可以導致農田養分數量的減少或有效性降低的一切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過程都稱為養分退化過程,其後果就是農田養分退化”。他認為農田養分退化過程分劇烈型(如土壤劇烈侵蝕)和漸進型(如土壤養分淋失),後者是普遍存在的,易被人們忽視的。農田中除進行著養分退化過程外,也同時進行著養分的重建過程,人們的任務就是要調節這兩個方向相反而又同時進行著的過程,使之向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在土壤所工作期間,曾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農業化學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學術委員、所長助理等職。並擔任過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以及中國水稻研究所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研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紅壤生態實驗站等單位的學術委員。還出任過《土壤學報》主編,《農業現代化》、《化工時刊》等科學期刊的編委,並擔任江蘇省自然科學類期刊審議委員會副主任。1989-1990年曾連續兩屆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曾任第二屆中華青年聯合會全國委員和江蘇省政協委員等。他先後訪問了法國、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古巴越南墨西哥等國。他參加或負責的研究工作和著作曾多次獲得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獎勵並獲得中國科學院“七五”“重大任務科研先進工作者”的稱號。

出版著作


1 李慶逵,魯如坤。土壤分析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53
2 魯如坤,王蓮池等。從水稻對不同深度土層中32P的吸收淺論深耕合宜深度。原子能科學技術.1961(2):111~113
3 魯如坤,蔣柏藩等。我國南方几種水稻土的磷肥施用問題。土壤學報.1962,10(2):175~180
4 魯如坤,蔣柏藩等。磷肥對水稻和旱作的肥效和後效的研究。土壤學報.1965,13(2):152~160
5 魯如坤。磷石膏的研究。土壤.1975(1):25~27
6 魯如坤。關於經濟合理施用化肥的幾個問題。見:合理施肥經驗選編。北京:農業出版社,1975:99~109
7 魯如坤。關於我國化肥發展的幾點意見。土壤.1979(3):81~83
8 魯如坤。農業現代化和化肥發展.化肥工業.1979(5):63~66
9 魯如坤,史陶鈞。土壤磷素在利用過程中的消耗和積累。土壤通報.1980(5):6~8
10 魯如坤,史陶鈞。農業化學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1 魯如坤。我國土壤氮磷鉀的基本狀況。土壤學報.1989,20(3):280~286
12 魯如坤。土壤磷素水平的動態變化和我國磷肥工業的發展。見:磷肥技術論文彙編.1990:335~337
13 李慶逵,蔣柏藩,魯如坤著。中國磷礦的農業利用。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
14 魯如坤,時正元,熊禮明。我國磷礦磷肥中鎘的含量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土壤學報.1992,29(2):150~159
15 魯如坤,時正元,錢承梁。我國農田養分再循環—潛力和問題。中國農業科學.1993,26(5):1~6
16 魯如坤,時正元。農田養分再循環研究Ⅱ:某些有機物磷養分的有效係數。土壤.1993,25(6):286~291
17 魯如坤。土壤—植物營養化學研究40年。土壤.1993,25(4):176~180
18 魯如坤,時正元,顧益初。土壤積累態磷研究Ⅱ:磷肥的表觀積累利用率。土壤.1995,27(6):286~289
19 魯如坤,劉鴻翔聞大中等。我國典型地區農業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和平衡研究Ⅳ:農田養分平衡的評價方法和原則。土壤通報.1996,27 (5):197~199
20 魯如坤等。土壤植物營養學原理和施肥。北京:化工出版社,1998
21 魯如坤(主編).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法。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