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村

福建連城縣北團鎮溪尾村

溪尾村境內西面毗鄰鎮政府所在地,與省道204線相接,南面隔河與孫台村相望,東與江園村接壤,依山傍水,人口集中;村落面積3平方公里,轄4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共600戶、2290人。溪尾村有雨蓬岩、古路亭等旅遊景點及走古事等民俗活動。

村情村況


每年正月二十,以村東的“忠武廟”為中心,走古事、游花蓬、踩高蹺、奏十番、游大龍、演大戲、舞龍、舞獅、放神銃、恭迎“神農帝主”巡遊溪尾村,表達村民對過去一年豐收的喜悅,寄託著對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祈盼;以種、養殖為主,主要是烤煙、地瓜、稻穀、生豬和淡水魚。
溪尾村位於閩、粵、贛三省結合點革命老區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境內,加之種煙歷史悠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煙村”。針對該村田塊零散不均勻、煙田基礎設施落後的實際,當地煙草部門加大對該村的扶持力度,整理土地、修路建渠、建密集式烤房,整村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大大改善了該村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溪尾村是北團鎮第二大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
廻龍橋
廻龍橋
溪尾村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無霜期長達297天,屬典型的亞熱帶天氣,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2200毫米,年均日照1916小時,年均溫度19.5℃,適宜萬物生長;水利條件特好,水源充足。

經濟


農業

2012年,溪尾村種煙1048畝,收購煙葉2247擔,上等煙比例達72.28%,實現煙農收入253.87萬元,戶均收入6.86萬元。煙葉種植是該村村民的一種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溪尾村烤煙種植歷史悠久,是著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之一。
當地煙草部門積極在溪尾村建設煙水配套工程,讓排水渠貫穿整片田塊,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渠相連,提高了煙田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溪尾村推行“煙葉+紅薯”、“煙葉+水稻”輪作模式,讓土地得到充分休養。

商業

溪尾村近北團鎮政府所在地,有供銷合作社及一批個體工商戶。

文化


照料儲蓄社

連城縣北團鎮溪尾村20多個農村中年女人,成立了一家特殊的銀行。銀行里存的不是錢,是好事,只要村裡誰家有困難,一發話,她們就會出錢出力。
為了傳承和弘揚溪尾村婦代會“姐妹樂園”敬老孝親的優良傳統,探索新時期農村計生工作新舉措,推動計生工作上新水平,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北團鎮溪尾村於2008年3月20日上午召開計生“三結合”照料儲蓄社成立大會。
照料儲蓄社是一種民間互助組織,具有民間公益性質。社員都有樂於助人的品質,計生"三結合"照料儲蓄社給她們提供了經常一起交流、傾訴的平台。

走古事

溪尾村從嘉慶年間就開始走古事,已有200多年歷史了。村民用走古事來祈盼全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鍛煉、檢驗群眾身體素質,為繁忙的春耕生產做準備。每棚古事挑選膽大、標緻的十歲左右孩童兩人,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分別扮演天官、李世民、劉邦、劉備、周瑜、穆桂英等古代人物。扮演者一人直立在一條鐵桿上,腰身用鐵圈固定,一人坐立在轎台上,分成兩個層次。轎台由木柱鑲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飾以精美的畫屏、兩根轎桿,每棚約400餘斤,需20人抬。花車則用花束裝扮得美輪美奐,裡面安坐5歲左右的男女孩童各一人。

著名人物


黃光石,字筱明,乳名永德,別號混一子,連城縣北團鄉溪尾村人,生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少年時,父親就已去世,家境貧寒,雖酷愛讀書,但無力延師,靠刻苦自學。對諸子百家,無不通讀,尤愛經學。一生對《易經》以及宋儒理學,性理大全諸書,作過深入研究。所以對陰陽變化之道,盛衰起伏之理,頗有所得。其治學主張獨立思考,反對人云亦云。對某些理論,自有其獨特見解。筱明體弱多病,採用靜坐(即當今的氣功)養生之術,轉變了其原來的虛弱體質。民國3年(1914年),筱明將靜坐祛病經驗編寫成書,定名《文川混一子靜坐無為法》,書成得長汀友人的捐資贊助,得以付印問世。晚年對易理旁及釋道兩家學說,感受尤深,寫有《混一子歸一錄》一書,深得本縣名儒鄧覃百的賞識,親為圈閱,李步青、黃佩囊為之作序。惜其存書盡毀於“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僅有一部手稿,得其門人黃積韓、羅桂男私為保存倖免於劫。筱明熱心辦學,對興辦地方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常以辦學建校為己任。“五四”運動期間,北團僅有一所育才小學,難以容納全鄉眾多少年入學。筱明於是聯繫一部分熱心辦學人士,接受村民委託,興辦北山小學。經過3年的苦心經營,北山小學終於在民國11年(1922年)備案成立。筱明接受村民聘請任駐堂教師(相當於現在的教導主任),勤勤懇懇為地方培養人才,竭盡其力。他治學嚴謹,循循善誘,其門人常謂“筱明先生講課,聽之有味,記之不難,理解容易”。筱明善於運用盈虛消長的易理,分析當時事物。且談吐風生,說理動人,對舊社會的弊政深為不滿,勉勵後輩要潔身自愛,不要昏於名利。其門人江某奉調龍岩從政時,前來向筱明告別,筱明對他說:“當今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望爾體恤民情,解民疾苦。”筱明一生安貧樂道,雖生活艱苦,猶怡然自得。兩袖清風,從不越分。1954年,筱明無疾而終,享年72歲。

旅遊景點


雨篷岩

連城縣北團鎮溪尾村有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人們稱“雨篷岩”。
走近雨篷岩,雨篷岩旁邊仙閣上的對聯道出了雨篷岩的地理特點,“溪尾平地聚人家,雨篷半山開佛閣”、“雨調風順原福地,蓬萊仙境換新裝”。在這兒可以看見一塊巨大的岩石,岩縫裡一年四季流淌著清泉水(如圖),岩石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泥土,泥土上長滿青草和松樹,於是,當地人根據這個特點,形象地稱這個景點為“雨篷岩”,當地人不僅可以到這個地方來避風避雨,而且可以來消暑納涼。據當地村民黃河生說,“雨篷岩”岩中有美景,岩石的下面有個小洞,大人無法進這個洞,平時有鳥和蝙蝠從這個洞出入,村裡的小孩打著手電筒從這個洞鑽進去后,發現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空間。
雨篷岩的由來還與鄒應龍有關,鄒應龍是南宋時期的官員,福建泰寧人。在雨篷岩附近的村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四堡和雨篷岩處在鰲峰山底和山腰,當年,鄒應龍曾從四堡跑到鰲峰山的雨篷岩避難,雨篷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常流不止的清泉水救了他的性命,於是,他在雨篷岩旁邊建了一個樓閣,以示紀念。
溪尾村[福建連城縣北團鎮溪尾村]
溪尾村[福建連城縣北團鎮溪尾村]
後來,鄒應龍的子孫在四堡繁衍生息,鄒氏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為了懷念祖先,鄒氏子孫經常來雨篷岩舉辦一些紀念活動。

古路亭

古詩云:“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按古代郵驛的通例,官道上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專供官員、驛使休息換乘,同時也供民間商旅行人歇腳。連城縣北團鎮溪尾村的石砌古道,曾經是古代汀州府通往連城縣、清流縣的必經孔道,解放后古道基本上荒蕪,然而路旁的古路亭,經過200餘年的風風雨雨,卻仍為田野耕作的村民提供避風擋雨的去處。連城縣古代官道上尚存大小古路亭近百個,成為珍貴的文化遺存。
古路亭
古路亭

交通


溪尾村西面毗鄰鎮政府所在地,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村貌


溪尾村民的辛勞為當地經濟建設發展帶來飛躍。
溪尾印象
溪尾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