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燥

陰燥

陰燥(西醫病名:女陰營養不良、女陰白斑),陰燥多因腎陰虧虛,陽虛陰寒,血虛化燥,濕熱下注等所致。以女性外陰皮膚和粘膜不同程度地變白、粗糙,甚至逐漸萎縮為主要表現的婦科疾病。

正文


陰燥(西醫病名:女陰營養不良、女陰白斑)
陰燥多因腎陰虧虛,陽虛陰寒,血虛化燥,濕熱下注等所致。以女性外陰皮膚和粘膜不同程度地變白、粗糙,甚至逐漸萎縮為主要表現的婦科疾病。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女陰營養不良、女陰白斑。

[診斷依據]


1.多發於絕經后或中年婦女。
2.病變多累及小陰唇、大陰唇內側的1/3、陰蒂、會陰等部位,但不累及陰道壁及肛門周圍。
3.初起時外陰皮膚紅腫、瘙癢,后逐漸變白,皮膚增厚、粗糙,病變邊界清楚,雙側常不對稱。

[鑒別診斷]


1.陰癢:以外陰及陰道瘙癢難忍為主症,無外陰皮膚變白的改變。
2.女陰濕疹:以外陰皮膚潮紅、瘙癢、腫脹、糜爛等為主要表現,而無外陰皮膚變白的改變。
3.白駁風:白駁風發於外陰者為邊界清楚的大小片狀白斑,其皮膚光澤、厚薄、彈性等均與正常皮膚相同,並不癢痛。

[辨證論治]


1.肝腎陰虛證:外陰皮膚變白、瘙癢、萎縮,腰膝酸軟,頭暈目眩,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滋補肝腎。
2.腎陽虛證:外陰皮膚乾枯色白,或有裂紋,甚則萎縮,彈性消失,局部瘙癢或痛,少腹冷痛,腰膝乏力,月經量少或閉經,舌淡苔薄,脈沉細遲弱。溫補腎陽。
3.血虛風燥證:陰部奇癢難忍,夜間尤甚,外陰皮膚乾燥變白,失去彈性,頭暈目眩,月經量少,舌淡苔薄,脈細。養血祛風。
4.下焦濕熱證:外陰部皮膚色白,或紅腫癢痛,或搔破流黃水,帶下色黃、腥臭量多,口苦口膩,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清利下焦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