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石馬鎮的結果 展開
石馬鎮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下轄鎮
石馬鎮,隸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處淄河上游、博山區南部,東、南與博山鎮相鄰,西與萊蕪市接壤,北與八陡鎮、山頭街道接壤,行政區域面積61.68平方千米。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博山縣時,境域為青州府博山縣正南路石馬社;宣統二年(1910年)為博山縣第四區德化鄉,分東石馬社、西石馬社;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社為鄉鎮(第四區的6社劃分為26個鄉鎮;1958年3月,劃歸博山區;1958年10月,2鄉合併為石馬公社,公社駐中石馬村;1963年,公社遷駐西石馬村;1984年,石馬公社改建為石馬鄉;1992年12月18日,撤鄉設鎮,行政區域、所轄村和政府所在地不變;1994年6月,將蘆家台村與田莊村合併,村民委員會設在蘆家台村;截至2018年末,石馬鎮有戶籍人口27416人,截至2020年6月,石馬鎮下轄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西石馬橋東村。
2011年,石馬鎮財政總收入2074萬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25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增值稅642萬元,營業稅182萬元,企業所得稅194萬元,個人所得稅19萬元,房產稅18萬元,印花稅17萬元城鎮土地使用稅153萬元,人均純收人8938元,比上年增長12%;2018年,石馬鎮有工業企業70個,規模以上企業1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博山縣時,境域為青州府博山縣正南路石馬社。
宣統二年(1910年)為博山縣第四區德化鄉,分東石馬社、西石馬社。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社為鄉鎮(第四區的6社劃分為26個鄉鎮。
1958年3月,劃歸博山區。
1958年10月,2鄉合併為石馬公社,公社駐中石馬村。
1963年,公社遷駐西石馬村。
1984年,石馬公社改建為石馬鄉。
1992年12月18日,撤鄉設鎮,行政區域、所轄村和政府所在地不變。
1994年6月,將蘆家台村與田莊村合併,村民委員會設在蘆家台村。
石馬鎮地處淄河上游、博山區南部,東、南與博山鎮相鄰,西與萊蕪市接壤,北與八陡鎮、山頭街道接壤,距博山區政府12千米,行政區域面積61.68平方千米。
石馬鎮境內四面環山,北部明德山、五陽山、風凰山五風山、雲洞山、婁峪頂自東向西一字排列,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五陽山大鐘頂,海拔689米;最低點海拔320米。
石馬鎮境內淄河上游之水從鎮西部菜蕪地區山谷中流入境內五陽湖(石馬水庫),轉向南進入博山鎮,另有季節性河2條,一條出自本鎮黃紅峪山谷,向南流入五陽湖;一條出自東石村宋家峪的金絲河,流經中石村、東石村南,由洪山口、北博山注入淄河,五陽湖原為石馬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建於1959年,蓄水量1800萬立方米。
截至2011年末,石馬鎮下轄10個行政村:橋東村、蛟龍村、東石村、中石村、淄井村、橋西村、蘆家台村、下焦村、上焦村、響泉村。
截至2020年6月,石馬鎮下轄14個行政村:蛟龍村、東石村、中石村、淄井村、橋東村、橋西村、蘆家台村、下村、上焦村、響泉村、盆泉村、南沙村、西沙村、北沙村;鎮政府駐西石馬橋東村。
截至2011年末,石馬鎮轄區總人口231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877人,城鎮化率25.4%,另有流動人口358人,總人口中,男性11565人,佔50.0%;女性11562人,佔50.0%;14歲以下2741人,佔11.9%,64歲169人,佔73.2%;65歲以上3465人,佔14.9%,人口出生率7.0‰,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1.4‰ 。
截至2018年末,石馬鎮有戶籍人口27416人。
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
2011年,石馬鎮財政總收入2074萬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25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增值稅642萬元,營業稅182萬元,企業所得稅194萬元,個人所得稅19萬元,房產稅18萬元,印花稅17萬元城鎮土地使用稅153萬元,人均純收人8938元,比上年增長12%。
2011年,石馬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10708畝,人均0.5畝,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為主,農業總產值達到2943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6.8萬噸,人均2162.7千克,其中小麥2.2萬噸,玉米4.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蔬菜種植面積578畝,產量3289噸,主要品種有黃瓜、大蔥、西紅柿、大白菜等,其中黃瓜580噸,大蔥184噸,西紅柿229噸,大白菜124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年末存欄8885頭,羊年末存欄2728隻,家禽年末存欄18.6萬羽,公益林業面積19872畝,以柏樹為主;經濟林面積17256畝,以桃樹、花椒樹、蘋果樹為主。
2011年,石馬鎮工業以化工、鑄造、機械加工、玻璃製品、耐火材料為主,工業生產總值達到24.8億元,工業企業65家,職工4197人。
2011年,石馬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9億元,比上年增長24.9%;城鄉集貿市場5個,年成交額6億元,出口總額94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9%,主要產品有耐火材料製品、玻璃製品、橡膠製品、金屬鍛造製品。
石馬鎮有236省道貫穿蛟龍村,長3千米,公共交通車輛有17路和68路(原12路);17路公交車始發站博山總汽車站至終點站石馬鎮橋東村,途徑蛟龍村、東石村、中石村、橋東村;68路公交車由始發站博山總汽車站至博山鎮盆泉村終點站,途徑上焦村、下焦村、橋西村、橋東村。距省道博沂路5千米,距國道博萊高速公路和庄下路口4千米。
2011年末,石馬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350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3所,在校生750人,專任教師5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0人,專任教師5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81萬元,比上年增長28%,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38%,比上年增長-0.18%。
2011年末,石馬鎮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個。
2011年末,石馬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0個;各類文化專業戶45個;各類圖書室11個,書籍2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84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
2011年末,石馬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1個,村衛生室10個;病床10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3張,固定資產總值4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1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24人,註冊護士8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12萬人次,住院1387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23例,10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11年,石馬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3戶,人數353人,支出7.9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0戶,人數1440人,支出12.96萬元,大病救助58人,支出4.5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78人次,共支出6312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3人,敬老院家,床位90張,收養五保老人59人,分散供養五保老人23人,社區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3.8萬元,使人103(次)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0%;基金支出合計40萬元,比上年增長5.5%,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40人,參保率97.5%。
鳳凰山,位於中石馬(又稱黃家莊)村北,石馬屏風中段,包括兩座高峰:“風凰頂”海拔665米,“天仙頂”628米,向南隆起兩道嶺,挾一道中嶺,東西掛“宋家峪”和“黃紅峪”,連“五陽山”,“五鳳山”,屬“三台四頂五峰向陽”的一部分,古稱“鳳嶺山”。
五陽山,在石馬鎮東石村北約一公里,原稱石馬山,因其五峰向陽,後人即稱之為“五陽山”,五陽山蔥鬱蒼翠,被柏樹、灌木等植被覆蓋。山上有呂祖閣、望月亭、文昌閣等建築。
霧雲洞位於蛟龍村西明德山南側懸崖之上,系一空曠狹長的石灰岩溶洞,故明德山又稱“蛟龍寨”,山上有多處天然洞穴霧雲洞具有代表性,霧雲洞中有豎洞直通山頂,洞口原有石砌園形建築,稱作“噴霧壇”,每當夏秋之季山雨欲來之時,此處便會噴雲吐霧,此地原有各式廟宇10多處,大都毀於“兵荒馬亂”和“文革”時期,今文昌閣、三皇宮、呂祖殿等建築,都是在倖存的原建築基座上重修的,今存的東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摩崖石刻,明正德二年(1507年)摩崖石刻及清代“五戒精嚴碑”、“三皇聖宮碑”“興山並壽碑”等多處碑碣仍保存完整。
朝陽小洞位於霧雲洞西邊,洞口呈拱形,高、寬各3米,磚石砌成。此洞為清初道人王來素修鍊之地。王來素是石馬鎮東石馬村人,據清乾隆九年《博山縣誌。仙釋》載:“道士王來素,居霧雲洞,道術頗神,取石子置爐中,鍛冶為銀”,王來素“羽化”之後,此處便被視為“仙洞”,據村內老人講,王道士冶鍊所獲銀子極多,但多用於修橋、鋪路等善事上,還捐資在朱家莊修建了“三皇廟” 。
石馬顏文姜祠,又名順德夫人祠,位於石馬鎮橋東村汲水大街中段,據《齊乘》載:齊有孝婦顏文姜,事姑孝養,遠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涌,壞其居宅,故呼為籠水,古時的籠水就是今孝婦河,顏文姜“遠道取水”的地方,就是今“石馬泉”。
現存顏文姜祠是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建築坐北面南,三進院落,兩向神道貫通,整體呈四方型,東西對稱,氣勢恢宏,大門三間,南北出廈,門台前有石雕欄桿,兩端各有兩個小石獅,台下方是八角琉璃池,池邊西北方有顏文姜石雕像,高2米,大門正北面是過庭,四梁十柱,青瓦房面,高脊飛檐,過庭東面是奶奶廟,西側是藥王殿,規模比過庭略小,第二進院落正面為大殿、東西為兩廡,大殿為廟群中最大建築,四梁八柱,四角飛檐,前出廈,大殿正麵塑有顏文姜像,后牆和東西兩山牆上均有壁畫,內容為顏氏生平,據專家稱是明末或清初作品,是研究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大殿後面是第三進院落,正北後殿三間,是供奉顏文姜公婆的場所,神像是近年重塑的。東配殿是財神廟,供關帝聖君,後殿西側有道房三間。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石馬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