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生

英國醫生

英國電影《英國醫生》在第十五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中,贏得最佳社會類紀錄片金獎。

劇情簡介


英國腦外科醫生Henry Marsh於2007年到烏克蘭給一位患腦腫瘤的年輕患者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的過程。腦腫瘤的切除可說是外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一種,即使患者性命無憂,也很可能因為手術中意外傷及正常的腦細胞而喪失人體的重要功能,比如視力,行動能力,甚至思考能力。
主人公March醫生是個典型的英國小老頭:粗大的老式黑邊圓眼鏡,褲管挽進長毛襪里打扮得如同一個牧羊的老農民,騎著個二八的黑笨自行車去上班;可一進手術室,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子立刻變得生龍活虎,目光敏銳,言語俐落。老頭平時愛做木工活,叮叮鐺鐺錘錘敲敲。我想不通他白天在醫院給患者的頭蓋骨上鑽完孔,怎麼回家了還是喜歡在木頭上鑽孔呢。
片中除了主人公Marsh醫生,還有兩位個性鮮明的重要人物。一是Marsh醫生在烏克蘭的好友,腦外科醫生Igor Kurilets,二是他的病人Marian Dolishny。Igor醫生很外向,面對鏡頭總有很多的話要說,在蘇聯解體后社會環境迅速變化的烏克蘭,除了治病救人的個人理想之外,Igor醫生還有不少政治訴求——他想在腐朽低效的國家醫療體系之外建立高效先進的私人診所;而因為Marsh醫生這樣的“海外關係”,他面臨著很大的輿論壓力與病垢;可他臨時租用的醫院卻是曾經處處排擠他的前克格勃系統的醫療大樓。Igor醫生崇拜烏克蘭的民族英雄哥薩克人,認為自己也是直面變革搏擊逆境的鬥士。
Marsh醫生和Igor醫生在烏克蘭相遇,兩人最興奮的是打開Marsh醫生的大箱子把玩他從英國帶來的各種二手醫療器械。Igor醫生的妻子要來開飯,Marsh醫生像個小孩一樣懇求:“讓我們再玩十分鐘。”Igor醫生的診所買不起進行腦外科手術的醫療器械,一個在英國做完手術就扔掉的鑽頭可以在烏克蘭用上十年;而裝鑽頭的電鑽還有吸除腫瘤的吸管也都只能去賣釘子鎚子榔頭的五金市場採購。
病人Marian的性格與Igor醫生完全相反。Marian穿著灰暗的西式藍外套,對著鏡頭靦腆的笑著,上門牙左右兩邊的牙齒各掉一顆,這讓他看上去有點像只卑微的土撥鼠。Marian很安靜,醫生要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爭辯,甚至連問題都沒有。由於腦腫瘤而引發的癲癇已經把這個年輕人折磨得沒了生命的活力,貧苦的他除了相信醫生把自己的命運交給Marsh醫生與Igor醫生之外,別無他法。
電影除了細節刻畫手術過程之外——很多時候甚至過於細緻,鑽頭在頭骨上高速旋轉的茲茲聲,鋸齒切開堅硬頭骨的咯咯聲讓影片的某些片段如同恐怖片一樣可怕——最引人思索的是Marsh醫生對待手術的態度。Marsh醫生並不忌諱談論手術的風險,對醫生所掌控的決定患者命運的能力也直言不諱。影片除了追隨Marsh醫生的烏克蘭之行記錄Marian的腫瘤摘除手術外,還有他訪問以前手術失敗的一位烏克蘭小女孩家屬的過程。Marsh醫生說因為他的失誤,在救助小女孩的強烈願望下決定冒本不該冒的風險實行開顱手術,結果手術失敗導致女孩子的壽命縮短了兩年。“面對患者的求生意願,醫生很難什麼都不做,”Marsh醫生承認,“你無法告訴患者‘沒辦法了,請回去等死’這樣的話,可事實上有時卻只能如此。”
對失敗的坦然刻畫,對這些令人黯然神傷的病患失望表情的記錄使《英國大夫》保持了難得的中立態度。

導演介紹


傑弗里·史密斯
傑弗里·史密斯
傑弗里·史密斯(Geoffrey Smith),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迷戀電影藝術。他不安現狀,常年在海外遊歷,並找到了關於聆聽和愛的人生態度。1987年,他在海地拍攝一部反映當地選舉的紀錄片但在追蹤校園慘案時,他遭到槍擊受重傷。回到倫敦后,他曾試圖讓生活復原,但最終他決定拍攝自己重返海地的旅程,去尋找那個差點殺害他的人。這部受到高度評價的紀錄片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通過這部影片他發現紀實影像是幫助人們度過生命中艱難時期的有力途徑,於是傑弗里在之後的影片沿用了這種紀實手法。他為英國主流媒體製作了超過二十部紀錄片以其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對道德問題的深入觸及獲得多個獎項。

影片評價


他用一把手術刀,
做著關於生死的概率題,
誰都知道沒有對錯,
生命可以如此頑強,
也可以如此脆弱;
他用自己的妙手仁心,
感動了烏克蘭陰霾的冬天,
他的積極與樂觀,
帶來生的希望與尊嚴,
他說,如果我們不幫助別人,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手術刀下是對生命的敬畏,神聖的心靈沒有國界!
《英國醫生》(The English Surgeon)英文中字
2007/104 分鐘/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