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霽

漢語詞語

晴霽,漢語詞語,拼音為qíng jì,意思是晴朗。出自《北史·孝行傳·皇甫遐》。

釋義


晴朗。霽,雨止。

出處


《北史·孝行傳·皇甫遐》:“復於墓南作一禪窟,陰雨則穿窟,晴霽則營墓,曉夕勤力,未嘗暫停。”

例句


宋·陶佃《王君儀》詩:“雲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淅淅無纖塵。”
宋·陸遊入蜀記》卷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
宋·曹勛《杏花天慢(杏花)》:壇邊曾見數枝,算應是真仙,故留春色。頓覺偏造化,且任他、桃李成蹊誰說。晴霽易雪。待對飲、清賞無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九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霽,星月交輝。”
清·林則徐《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倘從此即能晴霽,歉象尚不至更加,如其不然,臣惟有再行據實奏聞,仰求訓示遵辦。
曹禺等《膽劍篇》第四幕:“是一夜透雨就要晴霽的江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