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社火

長安社火

社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紮根生活,來自民間,深受群眾歡迎。千百年來,它經歷代民間藝人及廣大群眾的不斷創造、發展,去粗存精,豐富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廣場表演藝術,是人民群眾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

民俗民俗文化


長安社火藝術有芯子、平抬、亭子、馬社火、走社火等數十種形式,風格各異、獨具特色,其中不少形式和周秦漢唐文化有著血緣關係。社火這種街頭藝術在長安農村較為普遍,其中靈沼鄉馮村的社火芯子,以高、懸、奇、巧著稱,在長安區首屈一指,1952年赴京表演,名噪一時;細柳街辦大吉村、大羊村的社火,以彩亭著稱,造型美觀,玲瓏剔透,飾以粘接磁碟,可謂一絕,長安縣撤縣設區時曾助興演出;另有紙紮鳥獸花卉、彩台、旱船、高蹺、大頭娃娃等上百種表演項目,豐富多彩、各顯千秋。
社火芯子是長安地區民間社火的主要種類。它的結構是人們依據力學原理,採用鋼筋鐵柱鍛造出高低不等的框架,下端橫焊約五寸長的腳踏貼片,用於幼童踩踏站立,經過服飾裝飾整修,穿上戲裝后使人不易看出破綻和機關。芯子由三部分組成,一種叫桿,也有叫钁,也稱筒子。它是芯子的支撐部分。桿有單口和雙口之分,單口桿上只接一個腰扎子,雙口桿上同時接兩個腰扎子。另一種叫卡子,它是用來接套在腰扎子的上端,專門綁紮孩子的芯子,有掛的、爬的和站的幾種不同形式,桿和卡子只是芯子藝術的輔助部分,所以多年來變化不大,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是接在桿和卡子中間的這部分,群眾叫它腰扎子,也叫出手芯子,它形式多樣,有刀槍、犁、紡車、扁擔等生產生活和戰鬥工具的芯子,也有鳥獸、花樹、鞦韆等芯子。其藝術的核心和精華,按其形態可以分為吊芯子、轉芯子、翻筋斗芯子和高抬芯子,有了這部分芯子,在表演時就可以變幻無窮,扮演戲劇小說故事、山水人物與飛禽走獸了。
紙紮是民間社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陪襯裝飾的過眼藝術,在社火芯子中有較為明顯的作用,一是隨著型芯遮掩其暗中機關,二是做成各式各樣的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充實芯子的觀賞價值。紙紮和芯子是相輔相成的,有人把芯子比作筋骨,把紙紮比作血肉。紙紮芯子還有一個顯著的表現手法,在於它的趣味性,如“老鼠上架”巧裝機關,用線繩牽動,幾隻老鼠時上時下,偷吃葡萄;“騷猴尿尿”是將一條橡膠細管一端通往猴身,一端連接水箱,到觀眾聚集的地方,由扶桌人暗擰機關,從猴子下身射出一股水來,博得觀眾嘩然大笑。紙紮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長安廣泛流傳,郭杜街道辦轄內杜永村、周家莊及王曲街道賈里村等地的社火,就以紙紮精緻,惟妙惟肖著稱。
社火傑出流派代表分為兩種:
一、王曲社火
在長安區還有流傳在王曲街辦一帶的馬社火,即騎在馬背上耍社火。它多以裝扮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英雄人物為主,表現人們對英雄豪傑的敬慕,或藉助英雄的威力祛除邪惡,求得吉祥。馬社火分為雙馬子和單馬子兩種表現形式,它不僅展示了藝術技巧,也通過其規模的大小,顯示了本地人力和財力。
耍社火自然離不開高蹺表演,高蹺俗稱柳木腿,是一種帶有舞蹈性質的民間雜耍。長安高蹺分為高、中、低三種,最高者可達丈余,最低者不足二尺,絕大多數為三四尺的中蹺。表演時高蹺隊隨著社火芯子結隊而行,時前時后,忽左忽右,逗樂取笑,腳下的木蹺雖然很高,走動起來卻健步如飛,輕鬆自如,如履平地。長安高蹺以高、難、險取勝,表演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如《豬八戒背媳婦》、《打柴勸弟》、《女起解》、《殺裴生》等。
二、馮村社火
長安馮村社火流傳廣泛,表演形式和項目多樣。在長安獨樹一幟,如馮村社火在表演手法和技巧上不用或少用紙紮,一桿雙芯或雙桿多芯,以玄妙驚險著稱,傳統社火《闖幽州》、《降水母》、《采石磯》等都有這個特點,《大雜技》芯子,更是糅合了雜技中的空中飛人、吊毛根、蹬梯子等姿勢,形式新穎、形象生動、玄妙驚險。
馮村社火也是由人抬社火發展車載社火,以前經濟不發達,人民群眾沒有娛樂設施,只有在每年正月15進行社火表演,由人抬表演三天,早上一場,下午一場,現今經濟發展了,汽車拉檯子社火表演。在90年代長安區各個地方先後建立社火隊,都是由馮村社火人才進行指點,如何打造芯子,指導表演,指導的有曹家寨、馬王村,大楊村,大原村,還有周至、武功、戶縣等,為陝西省傳統藝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安馮村社火歷史悠久、個性鮮明,距今200多年歷史,由於歷史悠久,芯子奇妙而富於變化,深受各地群眾歡迎,建國以後,長安社火隊多次在西安表演,先後多次到西安、戶縣、周至、咸陽、興平、武功等地演出,1958年馮村社火隊代表陝西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民間藝術匯演大會,會議期間,赴京人員,受到了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民族管弦樂曲


《長安社火》
作曲:趙季平、魯日融
樂曲以高亢激昂的秦腔為素材,通過對中國北方鄉村傳統新年期間人們鑼鼓喧天、載歌載舞「鬧社火」慶祝新春這一民俗活動的描繪,展現出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嚮往。
樂曲音樂主題鮮明,旋律動聽,氣勢挺拔,激越豪邁,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箏的滑奏似一股清泉,引出了樂曲親切優美的中段,好似少女翩翩起舞。隨著高胡與鑼鼓的合奏,「社火」的情緒越來越高,樂曲在宏偉壯大的高潮中結束。樂曲將高胡、二胡、古箏以及鑼鼓等打擊樂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展現了一幅濃郁的陝北風情畫卷。
社火,西安地區一種民間傳統娛樂活動。起源於秦漢時的「百戲」,盛行於唐、宋。社火常在過年和其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樂曲比較豐富,有各種傳統曲牌。表演形式有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划旱船、大頭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將小孩化裝成秦腔戲中的人物形象,縛在數丈高的杆子上,在行進中做出各種生動的動作造型,吸引人們翹首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