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塢村

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轄村

官塢村位於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官塢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漁村,每年漁民人均收入僅為150元,村集體負債5.6萬元,村民收入全靠種地瓜、海帶養殖。海帶是官塢村海水養殖的主要產品,然而由於最早引進的海帶品種又窄又小,畝產又很低。官塢村成立了海洋海水研究會,招聘了十幾個中專生、高中生跟著專家一起搞科研。

官塢村簡介


官塢村當地民謠曰:“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1987年,軍人出身的林哲龍被群眾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之後,帶領村兩委幹部幾經考察和論證,決定辦一個海帶加工廠,既能解決海帶增值問題,又能帶動海帶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1995年,海帶廠終於辦起來了,而一包包加工好的海帶卻沒人要。林哲龍就帶上幾名漁民黨員到省城各大賓館、超市推銷,但一次次遭到拒絕。林哲龍並不氣餒,採用招聘專業推銷人員的辦法繼續搞推銷,很快官塢海帶就不但佔領了福州市場,而且還打到閩南及外省,台商來了,美、日客商也來了。如今,官塢村僅海帶一項每年出口創匯達數百萬美元。

經濟


綜述

對從沒有搞過科研的漁民來說,真是比登天還難。林哲龍在村裡搞了一塊養殖試驗區,對貝藻類養殖技術進行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邊上函授大學,邊搞科研。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終於以日本海帶為父本、本地海帶為母本培育出的新品種“連雜一號”又長又寬,耐高溫,品質好,生產期短,可增加產量30%以上,這是中國海帶養殖業中唯一由漁民自己培育的新品種,現已推廣到全國各地。此後,官塢人又開發了“連雜二號”、“海帶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幾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中華科教金獎、農業部科技一等獎、福建省水產科技一等獎,並全部轉化為生產力,經濟效益提高了30%至40%。與此同時,村裡還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三所、大連水產學院、上海水產學院等高校及科研單位協作,引進鮑魚、海膽、牙鮃魚等新品種,推廣工廠化科學育苗與立體養殖等新方法,科技興漁使官塢人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該村與10多家科研教學單位、部門“攀親”、掛鉤,運用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和引進新的水產品種,致力發展、開發海水育苗、養殖、加工。我創辦的龍安育苗集團公司自主研發、培育的“連雜一號”耐高溫品種海帶苗,連續6年出口日本,並多年供應山東、浙江等省份。2009年2月份,利用日本海帶母體和國內海帶父體培育出的新型海帶種苗,由原來一年一季增產到一年兩季,使海帶的產量、收益翻番,僅憑此項創新,村裡一年就增加了2000多萬的收入。現如今,官塢村的海帶一年可產20多萬噸,在海帶育苗面積、養殖面積、加工產量上創造了三個“全國第一”,不僅讓官塢村的老百姓生活富足,還帶動周邊25個村走上致富路。20多年來,官塢村的水產養殖規模逐年擴大,由原來的單一養殖品種海帶,增加到養殖紫菜、龍鬚菜、牡蠣、鮑魚、多寶魚等20多種,面積由1984年的446畝發展到現在的6000多畝,單單海帶養殖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全村有80%的農戶養殖海帶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60%的農戶養殖海帶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通過全村人不懈的努力,官塢村改變了貧困落後的面貌,群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了,村集體經濟也日益壯大。2008年全村社會總產值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萬元,80%的農戶家庭收入5萬元以上,60%的農戶家庭收入10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1000多萬元。從1990年開始,村裡設立村級福利基金會,每月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金,為去世人員的家庭發放殯葬費3000—3500元不等。並實行農民免費參加新農合等社會福利制度,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新漁村的風貌。另外,村裡投入4000多萬元,加強碼頭、避風港建設,架設了海岸運輸索道等,全村實現了水、電、路、閉路電視、寬頻網五通,漁業基礎設施條件有了明顯改善,還新建起敬老院、官塢紀念館、村委會大樓、臨海公園、村工業園區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社會


教育

2005年9月份開始,官塢村率先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建立教育獎學、獎教金。

獲得榮譽


2001年,村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殊榮;
2005年,官塢村被授予“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等榮譽稱號。
2006年被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授予“全國敬老模範鄉村”,併當選CCTV“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2007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集體,並被福建省列為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