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十號衛星

實踐十號衛星

實踐十號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衛星之一,將充分發揮中國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優勢,在軌開展流體物理、燃燒科學、材料科學、輻射生物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生物技術等6大領域的科學實驗,並利用空間實驗樣品返回的方式,研究在微重力環境及複雜輻射環境中的物質運動規律以及生命活動規律,以期在重大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6年4月6日1時38分,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信息簡介


衛星發射站
衛星發射站
實踐十號衛星系統主要由平台及有效載荷組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承擔衛星平台部分研製,中科院力學所負責空間科學實驗,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受其委託進行PESS系統的研製。2016年2月24日凌晨,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2016年4月的發射任務進行最後的備戰。科研方向
按照計劃,“實踐十號”將在軌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在短短15天的太空飛行中,完成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等六大領域的19項實驗。之後,衛星再把實驗樣品帶回地球,為微重力環境及複雜輻射環境中物質運動規律的研究提供依據。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副總設計師李春華介紹,實踐十號衛星研製成功,將為中國開發出一個專門用於微重力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實驗平台,使國家的空間微重力研究有了新的技術手段。李春華說:“這顆衛星的形狀跟其他衛星相比是非常獨特的,主要是在發射過程中不需要整流罩,衛星的星體就承擔了整流罩的作用。另外,由於飛行時間短,衛星主要採用的是化學電池,而沒有採用大家常見的太陽能帆板這樣的供電方式,所以大家看到的這個形狀就類似於‘彈頭’。”
社會意義
實踐十號衛星是迄今為止單次空間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及種類最多的衛星任務。衛星留軌艙將進行8項流體物理試驗,其他11項科學試驗將在回收艙進行。回收艙的設計在軌運行壽命為12天,12天後回收艙返回地球,而留軌艙將繼續在軌工作3天,衛星總計設計壽命為15天。實踐十號衛星任務聯合了中國科學院11個研究所及國內6所高校共同參與。除國內合作外,實踐十號衛星通過與歐洲空間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開展合作研究,搭建了中國和國際空間強國緊密合作的互通平台,共同孕育空間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發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