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樹
莞香樹
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別名:牙香樹、女兒香,為瑞香科沉香屬喬木,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在中國樹木中唯一以東莞地方命名的樹木,歷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種植,歷來是東莞的地方特產,近幾年東莞市十分重視發掘地方特產,將莞香作為標誌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廣種植,久違的莞香不久將“香”遍莞邑大地。
莞香樹
莞香樹
好生長於深厚肥沃的酸性砂質壤土、黃壤土和紅壤土,喜濕潤、耐乾旱。
莞香樹
莞香一般用種子繁殖。於6月份採摘成熟果實,晾乾,種子壽命短,晾乾后應立即播種。播種宜條播或撒播。在苗床上,按行距15~20cm開淺溝播種,或將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然後將種子輕壓人土。宜稀播、淺播,播后覆蓋厚1cm的火燒土或細砂,以不見種子為度,畦面再蓋草,淋水保濕。若無天然蔭蔽,則應搭棚,保持50%~60%透光度。每畝播種約5kg,可培育1.2~1.3萬株壯苗。播后15-30天種子可發芽出土。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苗高10cm時,於陰雨天或晴天下午將苗移至營養袋中,營養土配方為表土加少量河砂、牛糞、過磷酸鈣。再經6-8個月,當苗高60-80厘米時可出圃造林。
莞香為弱陽性樹種,幼時尚耐庇蔭,不耐曝晒,但蔭蔽不能過大,以40%~50%適宜,成齡則喜光照,光照可保證正常開花結果,種子飽滿精壯。
好生長於深厚肥沃的酸性砂質壤土、黃壤土和紅壤土,喜濕潤、耐乾旱,幼年生長較慢,10年後逐漸增快,20-30年生植株,年平均高生長可達90厘米,平均胸徑生長可達1厘米。
大多數人對於莞香的認識,最初都來自一個在東莞流傳數百年的傳說。古時,東莞種植香樹的人,等莞香樹長大后,就把它連根挖出,洗晒成塊狀后出售。因為莞香全由少女們洗曬而出,女孩兒們心細且害羞,常將最好的香塊偷藏懷中,以換脂粉。後來,人們便將香中極品喚作“女兒香”。這一傳說實在令人難忘,覺得莞香是一種能讓人如醉如歌如詩的物件。
歷史悠久的莞香樹
據說,香港的得名也與莞香有關。當時莞香不僅暢銷國內,而且經加工後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並大量遠銷東南亞。運送莞香的船隻大多數停泊在香港九龍的尖沙咀,再通過這裡轉運到國外。因為莞香堆放在碼頭,香飄萬里,因此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就被成為香港了。當然,香港得名由莞香而來,也是史學界普遍承認的香港得名由來說法之一。
長期以來,莞香一直被認為是流傳於民間的俗品、並因其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而稱頌於社會,雖無一文獻反映其曾是清朝時作為地方政府向朝廷進貢的土產品之一,但從《貢摺》和《貢檔》及《進單》所羅列的內容可以斷定為是當時的朝廷貢品之一。這些珍貴的文字資料向世人昭然了其時廣東地方官員向皇室進貢物品的全部詳情。
1987年展覽時,據清《貢摺》和《貢檔》的記載看,東莞進香始於雍正六年,止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記載了十批次。
據陳伯陶《東莞縣誌·卷九十四莞香篇》載:“彭志”記“聞前令時,承旨購異香,大索不獲,至杖殺里役數人,一時藝香家,盡髡其樹以去,尤物為禍亦不細矣,然則莞香至雍正初,一跌不振也,此酷令不知何名,深可痛疾。”若把這一段史料結合貢單中最早為雍正六年由廣東巡撫鄂彌達進貢東莞香的記錄相聯繫,當時為“承旨”購置異香而“至杖殺里役數人”的酷令雖不知名,但無論從雍正初的時間和所索異香的要求,以及敢於濫殺無辜的做法上,都不難看出應是為朝廷搜索貢香而來的官員。
我們從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貢單》第四款“朝珠”類中,有“東莞悠遠香結朝珠”及第七款“陳設”類中記有“東莞天然香山”可知,至此,莞香已不是一段香料,而是經過加工形成既可散發香氣又具有實用價值的朝珠,並作為工藝品進貢入宮,同樣“東莞天然香山”雖不知其造型如何,但卻可和“綠松石九如瓶”、“午瑞鶴頂瓶”、“宣德爐”一起作為朝廷擺設進貢,可見其藝術及觀賞價值不菲。
清溪鎮獲獎莞香樹
在東莞首屆十佳美樹評選結果中,排名第一位的美樹就出在清溪鎮,這棵百年莞香樹就是被評選為東莞首屆十佳美樹中最美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