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
中國古代志怪小說《搜神記》中人物
李寄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出自《搜神記》。李寄是漢武帝時期 將樂人,她小時候因斬蛇除害而名傳古今。傳說當時閩中徠有座山叫庸嶺,高山綿延數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縫中有一條大蛇,長七八丈,經常危害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女祭祀。將樂縣的李誕,家裡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李寄最小,但決心應募作祭女,好伺機為民除害,便要應徵前往。父母慈愛,終究不讓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最後李寄訪求好劍和會咬蛇的狗,將蛇殺死了。
李寄斬蛇
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餈香氣,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后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蛹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悉舉出,吒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於是寄女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後,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自是東冶無復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
東越的閩中地區有一座庸嶺,山高几十里,庸嶺西北的窪地中有一條大蛇,七八丈長,粗十多圍,當地人常常害怕它。東冶郡都尉及屬縣的縣吏也有不少被它傷害死的。用牛羊去祭祀,因此暫時沒有受到大蛇的禍害。後來大蛇又託夢給人,有時告訴巫祝,要吃十二三歲的童女。都尉和縣官都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可是大蛇仍無休止的肆虐逞凶。大家一起尋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養著,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連好多年都是這樣,已經斷送了九個小女孩的生命。
這一年,又準備招募尋找,沒有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將樂縣李誕家裡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女兒名叫李寄,想應徵前往,父母不同意。李寄說:“父母沒有福氣,只生了六個女兒,連一個兒子也沒有,雖說有後代,卻和沒有一樣。我沒有緹縈幫助父母那樣的功勞,既然不能供養雙親,還白白地浪費衣食,活著沒有什麼益處,倒不如早點死掉。賣掉我還可以得到一點錢,拿來供養爹媽,難道不好嗎!”父母疼愛孩子,始終不允許她去應招。李寄偷偷地一個人溜走了,無法制止。
於是李寄就向官府請求賜給鋒利的寶劍和咬蛇的獵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帶上劍,牽著狗,來到廟中坐下。她預先用幾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頭大得像穀倉,眼睛像兩面二尺長的銅鏡子,聞到糍粑的甜香氣味,就先大口吞食起來。李寄立即放出獵狗,那狗衝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從後邊用寶劍砍傷了蛇幾處。蛇受不了傷口劇痛,就猛然躍了出來,到了空地就死掉了。李寄進去探視洞穴,發現九具女孩留下的頭骨。她從洞中把這些頭骨全拿出來,痛惜地說:“你們這些人膽小軟弱,被蛇吃了,真是太可悲可憐了!”說完,李寄就緩步回家去了。
徠越王聽到這件事後,聘李寄為王后,拜她的父親為將樂令,她的母親和姐姐們都得到賞賜。從此以後東冶沒有任何妖邪一類的東西,有關李寄斬蛇的歌謠至今仍在當地流傳。
李寄,女,西漢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當時閩中有座山叫庸嶺,高山綿延數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縫中有一條大蟒蛇,長七八丈,當地人時常擔驚受怕。經常危害百姓。地方官用牛羊祭祀它,但仍不得安寧。當時,有人做夢說蛇精每年要吃十二三歲童女,才能無事。官吏搜求窮人家的女兒每年八月用來祭祀,女孩被送到蟒蛇穴口,蟒蛇出來吞噬后回洞。每年如此,已有九個女孩被蛇吞食。那一年,官吏搜尋女子去祭蛇,但沒有找到人。李寄家中有六個姐妹,李寄最小,且無男孩。她雖年幼,但決心應募作祭女,好伺機為民除害。父母見她年幼,不肯讓她去。
李寄為民除害之心已決,她偷偷離開家,求得一把鋒利的寶劍和一隻會咬蛇的犬。到八月時,先將數石米麥用蜜糖拌好,放在蟒蛇的洞穴口。不久,蟒蛇聞到香味出洞來吃,只見其頭大如斗,目大如鏡。李寄全然不懼,先放狗去咬蛇,自己從背後揮劍猛砍蟒蛇。蟒蛇痛得從洞里竄到洞外,李寄仍揮劍斬殺,終於殺死蟒蛇。李寄入蛇穴察看,發現九女的髑髏,全部搬出。李寄憐憫地責備她們說:“你們怯弱,為蛇所食,好可憐呀。”然後慢步回到家中。
李寄斬蛇為民除害的事傳到越王那裡,越王十分驚奇,聘李寄為王后,拜她的父親為將樂令。她的母親和姐姐們都得到賞賜。
雖說李寄是傳說人物,但說她是戰國時期秦國人,這很不合理。原文中李寄與父母對話提到漢代著名孝女緹縈的典故,這說明李寄是漢文帝之後的人物。緹縈救父是正史所記載的。根據原文開頭的“東越閩中”以及文尾的“越王”,很明顯就會找到漢武帝時期的東越王——餘善這個歷史人物。由此,大概可以確定李寄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