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叔季
漢語成語
伯仲叔季,漢語成語,拼音是bó zhòng shū jì,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在句中作賓語;指排列順序。
1.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長子”,仲是“老二”,“次子”,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2.古代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如唐代李邕《隴關游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
3.泛指各國諸侯。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排行第一,仲排行第二,叔排行第三,季是最小的(比如劉邦,名劉季)。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
從史實看,除以“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為多,如周武王分封諸弟皆稱叔某,因為他是老二。
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並不叫“季旦”。
此外,緯書所記傳說中還有“皇氏五龍”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
作賓語、定語;指排列順序。
如:請按伯仲叔季的順序排列。
甲乙丙丁
1.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